您的位置: 首页 >> 李白与巴蜀

历代序跋

发布时间:2013年3月30日 16:33      点击量:2042

历代序跋、碑铭、论辩、杂

记、颂赞、哀祭文

易可情 编注

序跋

草堂集序

·李阳冰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1,凉武昭王暠九世孙2。蝉联珪组3,世为显著。中叶非罪4,谪居条支5,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6,累世不大耀7,亦可叹焉。神龙之始8,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9。惊姜之夕10,长庚入梦11,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12

不读非圣之书13,耻为郑卫之作14,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15。自三代以来16,风骚之后17,驰驱屈宋18,鞭挞扬马19,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趋风20,列岳结轨21,群贤翕习22,如鸟归凤。卢黄门曰23“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24”至今朝诸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25。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26,可谓力敌造化欤?

天宝中27,皇祖下诏28,征就金马29,降辇步迎30,如见绮皓31。以七宝床赐食32,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33,出入翰林中34,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丑正同列35,害能成谤,格言不入36,帝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37。咏歌之际,屡称东山38。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自为八仙之游39,谓公谪仙人,朝列赋谪仙之歌凡数百首40,多言公之不得意。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遂就从祖陈留采访使彦允41,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42。将东归蓬莱43,仍羽人,驾丹丘耳44

阳冰试弦歌于当涂45,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46,公又疾亟47。草稿万卷,手集未修48,枕上授简49,俾予为序50。论《关雎》之义51,始愧卜商52;明《春秋》之辞53,终惭杜预54。自中原有事55,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

题解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之三十一。作者李阳冰,字少温,生卒年不详。唐代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官至将作少监(负责营造建筑事务的副长官,从四品),为李白族叔。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被誉为李斯后第一人,对后世颇有影响。宝应元年(762年)为当涂令,李白往依之。因病重,李白将自己的诗稿交付给他,托为编集并作序,故为李白编辑付梓了《草堂集》并作了这篇序言。诗集已佚,仅此序言存于后世。

序文在简略记述李白家世、生平、交游、思想、性格等的同时,评介了李白的诗歌创作成就,称其“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是与李白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写的有关李白最早的文献之一。作为李白的从叔李阳冰,因“枕上授简,俾予为序”写下的有关李白的家世及其生平事迹,应该是足可征信的,故这篇文章应该是研究李白的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献。

注释

1陇西,秦置陇西郡,治狄道,在今甘肃临洮县东北;晋徙治襄武,在今甘肃陇西县西南,唐废;南朝宋置,南齐因之,今陕西南郑县地。  成纪县,汉置,故城在今甘肃秦安县北三十里。  此云“陇西成纪人”,实指李氏郡望而言。

2凉武昭王李系出汉将军李广之后,其七世孙李渊代隋而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玄宗即位后于天宝二年(743年)追尊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

3蝉联,亦作蝉连,谓绵延不断、连续相承。唐杨炯《遂州长江县孔子庙堂碑》:“齐九龙而阔步,一门钟豹变之荣;袭五公而长驱,四代赫蝉联之祉。”   同圭,玉制礼器;组,具有文采的宽丝带,古代多用作佩印或佩玉的绶。在这里指印绶。

4中叶,中世、中期。《诗·商颂·长发》:“昔在中叶,有震且业。”毛传:“叶,世也。”晋左思《蜀都赋》:“考四海而为,当中叶而擅名。  非罪,非通诽,诽者谤也,因非而获罪。

5条支,汉西域国名,在今伊拉克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濒临波斯湾。唐代曾在西域诃达罗支鹤悉那城(今阿富汗的兹尼加)设置过条支都督府。这里用以代指西域极远之地。

6穷蝉至舜,穷蝉子为敬康,敬康子为句望,句望子为桥牛,桥牛子为瞽叟,瞽叟子为重华、即舜;庶,平民、百姓。这里以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代指李白先世为庶民的五代人。

7耀,这里是辉煌、显赫的意思。

8神龙,唐中宗李显的年号,神龙之始当指神龙年号开始的那一年,即公元705年。

9据《艺文类聚》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赖乡人也。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于天,然生于李家,犹以李为姓。”又云:“母到李树下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遂姓李。这里以老子出生后指李树为姓的传说代指李白出生并恢复了李姓,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李白出生,二是说李白出生后恢复了李姓。

10惊姜之夕,谓临盆之夜。《左传·隐公元年》:“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寤生,逆生,难产之意。

11长庚,亦作长、长更。古代指傍晚出现在西方天空的金星,亦名太白星、明星。《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毛传:“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日既入谓明星为长庚。”《书·益稷》:“乃载歌。唐孔颖达疏引作“西有长”。《史记·天官书》:“察日行以处位太白。”司马贞索隐引《韩诗》:“太白晨出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长庚。”

12精,精气。《管子·内业》:“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  太白之精,谓太白星之精气。

13非圣之书,诋毁圣人的书。非通诽,诽者谤也。《汉书·金日传》:“非圣诬法,大乱之殃。

14郑卫之作,指《诗经》中的《郑风》和《卫风》,多表现男女恋情,儒家斥为“淫声”和“乱世之音”。《论语·卫灵公》:“子曰: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礼记·乐志》:“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由于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居于极特殊的地位,“郑卫之作”或“郑卫之音”便成为了淫靡的音乐或文学作品的代名词。

15讽兴,感物而发、借物起兴以讽喻。杜甫《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载闻大易义,讽兴诗家流。”

16三代,指夏、商、周三代。《论语·卫灵公》:“斯民也,三代 之所以直道而行也。”邢疏: 三代 ,夏、殷、周也。”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斯文之兴,盛于三代 。夏商二箴,句颇存。”唐韩愈《丰陵行》:“臣闻神道尚清 三代旧制存诸书。

17风骚,风指《诗经·国风》,骚指屈原《离骚》。

18驰驱,策马疾驰意。《孟子·滕文公下》:“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唐杜甫《哀王孙》诗:“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屈宋,指战国时的著名诗人、辞赋家屈原和宋玉。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屈宋逸步,莫之能追。  驰驱屈宋,在这里的意思是说李白策马疾驰,追赶超越了屈原和宋玉。

19鞭挞,驾驭、征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论》:“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扬马,汉代文学家扬雄和司马相如的并称。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故陈思称扬马之作,趣幽旨深。”  鞭挞扬马,是说李白驾驭、征服了扬马,亦是说超越了扬雄和司马相如。

20王公,天子与诸侯。《易·坎》:“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周礼·考工记序》:“坐而论道,谓之王公。”郑玄注:“天子,诸侯。”《国语·周语中》:“王公立,则有房韦昭注:“王,王子;公,诸侯也。”  趋风,亦作风,疾行至下风,以示恭敬。《左传·成公十六年》:“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汉刘向《新序·善谋一》:“是故虞卿一言,而秦之震惧趋风,驰指而请备。”引申指瞻仰风采。宋曾巩《越州贺提刑夏倚状》:“巩于此备官,云初庇,喜趋风之甚,谅考履之惟和。

21列岳,高大的山岳,喻位高名重者。南朝梁任《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骑上将之元勋,神州仪刑之列岳。  结轨,轨迹交结,形容车辆络绎不绝。《吕氏春秋·勿躬》:“车不结轨。”高诱注:“结,交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结轨还辕,东乡将报,至于蜀都。”颜师古注:“结,屈也。轨,车迹也。”

22翕习,会聚。《晋书·傅咸传》:“比四造诣,及经过尊门,冠盖车马,填塞街衢,此之翕习,既宜弭息。”《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翕,众也,合也。习,重也,因也,仍也。言众人翕合,相因而至也。”

23卢黄门,即卢藏用。《新唐书》:“卢藏用,字子潜,豳州范阳人。神龙中,屡擢中书舍人,历官吏部、黄门侍郎。”

24陈拾遗,指陈子昂。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射洪县)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卢藏用《陈氏集序》云:“君名子昂,字伯玉,蜀人也。崛起江汉,虚视函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横制,广泛控制。晋张协《七命》:“可以从服九国,横制八戎。”  颓波,这里比喻绮靡浮艳的衰退诗风。  质文,指诗文的实质内容和外在形式。汉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杯》:“文着于质,质不居文,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  翕然,忽然、突然。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五:“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唐陆贽《奏收河中后请罢兵》:“天下之情,翕然一变,曩讨之而愈叛,今释之而毕来。”

25梁陈宫掖之风,指南朝梁陈时期宫庭形成的浮靡艳丽的诗风。《大唐新语》:“梁简文之为太子,好作艳诗,境内化之,浸以成俗,谓之宫体。”《陈书》:“后主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互相赠答,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词。”

26横被,广泛覆盖、遍及。《汉书·王褒传》:“化溢四表,横被无穷,遐夷贡献,万祥毕溱。”王先谦补注:“此用《尚书》‘光被四表’语。光被,今作‘横被’。”《后汉书·冯异传》:“恢弘圣绪,横被四表,昭假上下。”《三国志·吴志·陆胤传》:“惠风横被,化感人神,遂凭天威,招合遗散。”  六合,天地四方。《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成玄英疏:“六合者,谓天地四方也。”晋葛洪《抱朴子·地真》:“其大不可以六合阶,其小不可以毫芒比也。”

27天宝,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始于公元742年,止于756年。

28皇祖,指唐玄宗李隆基。玄宗于代宗为祖,是文作于代宗即位之后,故称玄宗为皇祖

29金马,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史记·滑稽列传》:“金马门者,宦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唐刘禹锡《为郎分司寄上都同舍》诗:“籍通金马门,身在铜驼陌。”宋高似孙《纬略》卷七:“待金马门,汉盛选也。以汉之久,而膺此选者仅若此耳,殊不轻畀也。”亦省称“金门”。汉扬雄《解嘲》:“与贤同行,金门上玉堂有日矣。

30降辇,谓帝王下车。

31绮皓,指商山四皓中的绮里季。《文选·江淹〈杂体诗·效孙绰“杂述”〉》:“领略归一致,南山有绮”张铣注:“绮,绮里季。皓,老人貌。”商山四皓,指秦末汉初(公元前前200年左右)东园公、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秦博士)。不愿为官,长期隐于商山(今陕西省丹凤县境内),出山时皆年届八十而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

32七宝床,七宝,泛指多种宝物;床,坐具。古代凡以多种宝物装饰的器物往往以“七宝”为名,如七宝床、七宝砚、七宝炉等。七宝床则是以多种宝物镶嵌、装饰的一种坐具。

33金銮殿,唐朝宫殿名、文人学士待诏之所。《雍录》:“金銮殿在学士院之左。”《长安志》:“大明宫有金銮殿,在环周殿西北。”宋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殿皆在其间。

34翰林,指翰林院。唐韩愈《董公行状》:书省校书郎,入翰林为学士。《唐会要》:“翰林院,开元初置,在银台门内、麟德殿西厢重廊之后,盖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

35丑正,谓嫉害正直的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叔敖曰:《郑书》有之:‘恶直丑正,实蕃有徒。’”杨伯峻注:“恶、丑同义,直、正同义,恶直即丑正,同义复语。言嫉害正直者。”唐韩《感事三十四韵》:“嗾獒翻丑正,养虎欲求全。”

36格言,含有教育意义的可为准则的话。《三国志·魏志·崔琰传》:“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 南朝梁沉约《奏弹王源》:“且非我族类,往哲格言,熏不杂,闻之前典。”这里指建设性的有积极意义的进谏之言。

37昏秽,谓神昏形秽。

38东山,在今浙江上虞县西南,为东晋名士谢安早年的隐居之地。谢安四十一岁后始出仕,位至宰相,在淝水之战中,以东晋八万士卒一举击败了前秦苻坚率领的二十万大军,不仅使国家转危为安,而且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历史佳话。屡称东山,系指李白每每师法谢安东山高卧之志,其《梁园吟》云:“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又《赠常侍御》云:“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

39贺知章,字季真,唐代越州永兴(旧唐书作会稽永兴)人。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卒于唐玄宗天宝三年,年八十六岁。嗣圣初,举进士第,授太常博士。开元中,累擢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迁太子宾客,授秘书监。嗜饮,工文辞,善草隶。晚节尤诞放,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每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好事者共传宝之。天宝初,请为道士,归里,以宅为千秋观。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之。  崔宗之,名成辅,以字行,唐代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袭封齐国公。好学,宽博有风检,与李白、杜甫相知。工书,尤善行书,开元二十七年尝撰并书唐太原尹王冰墓志。  八仙,即唐饮中八仙。杜甫有《饮中八仙歌》,吟咏先后在长安住过、又爱饮酒的贺知章、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八人。  

40朝列,犹朝班,泛指朝廷官员。晋潘岳《〈秋兴赋〉序》:“摄官承乏,猥朝列。唐孟浩然《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诗:“因声谢朝列,吾慕真。

41从祖,即从祖父。《尔雅·释亲》:“父之从父弟为从祖父。  采访使,官名。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全国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唐书地理志》:“河南采访使,治汴州,陈留郡即汴州,北海郡即青州,济南郡即齐州,俱属河南道。  彦允、即李彦允,为李白从祖,唐天宝年间任陈留采访使。时李白离京,道出商州,之洛阳,与杜甫相会,又往开封,就从祖陈留采访使李彦允,与杜甫、高适同游于梁、宋,并由李彦允介绍到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紫极宫请道士高如贵授

42高天师,即道士高如贵。

43蓬莱,又称蓬壶,道教三座仙山(另两座为方丈、瀛洲)之一。

44《楚辞》:“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王逸注:“《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羽毛也。”朱子注:“仍,因就也。羽人,飞仙也。丹丘,昼夜常明之处也。”

45弦歌,出任县级行政长官。《论语·阳货》记孔子学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晋书·隐逸传·陶潜》:“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唐秦韬玉《送友人罢举除南陵令》:“共言愁是酌离杯,况值弦歌枉大才。”  当涂,县名,今安徽省当涂县,古称姑熟。

46挂冠,辞官。《后汉书·逢萌传》:“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47亟,急速、危急。疾亟,病危、病重之意。

48手集,手稿。李白《大鹏赋》序:“及读《晋书》,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宋沉括《梦溪笔谈·书画》:“唐韩为诗极清丽,有手写诗百篇在其四世孙奕处…… 庆历中,予过南安,见奕出其手集,字极淳劲可爱。

49授简,给予简札,谓嘱人写作。语出南朝宋谢惠连《雪赋》:“梁王不悦,游于兔园 ……授简于司马大夫,曰:‘抽子秘思,骋子妍辞,侔色揣称,为寡人赋之。’”唐韩愈《喜雪献裴尚书》:“拟盐吟旧句,授简慕前规。”

50俾,使、让。《诗·小雅·天保》:“俾尔单厚。”

51《关雎》,为《诗经国风周南》篇名。《韩诗外传》:“子夏问曰‘《关睢》何以为国风始也?’孔子曰:‘《关雎》至矣乎!夫《关雎》之大,仰则天,俯则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纷纷沸沸,道之所行。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大哉《关雎》之道也,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河洛出图书,麟凤翔乎郊,不由《关雎》之道,则《关雎》之事将奚由至矣哉!夫《六经》之策,皆归论汲汲,盖取之乎《关雎》,《关雎》之事大矣哉!冯冯翊翊,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子其勉强之,思服之。天地之间,生民之属,王道之原,不外此矣。’子夏喟然叹曰:‘大哉《关雎》,乃天地之基也。’”

52卜商,即子夏。《家语》:“卜商,卫人,字子夏。习于《诗》,能通其义,以文学著名。”

53《春秋》,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梁》最著。《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惧,作《春秋》。”宋范仲淹《近名论》:“孔子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

54杜预,字元凯,晋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博学多才,以平吴功,封当阳县侯。卒,赠征南大将军,谥曰成。平吴后,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传集解》,又作《释例》、《盟会图》、《春秋长历》等,成一家之学。

55中原有事,指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之间的安史之乱。

李翰林集序

·魏  

自盘古划天地1,天地之气,艮于西南2。剑门上断3,横江下绝4,岷峨之曲5,别为锦川6。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扬雄,降有陈子昂、李白7,皆五百年矣8

白本陇西9,乃放形10,因家于绵11。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12。伏羲造书契后13,文章滥觞者《六经》14,《六经》糟粕《离骚》15,《离骚》糠秕建安七子16。七子至白,中有兰芳17,情理宛约18,词句妍丽,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瞠若夫后耳19

白久居峨眉,与丹丘因持盈法师达20,白亦因之入翰林,名动京师,《大鹏赋》时家藏一本。故宾客贺公奇白风骨21,呼为谪仙子,由是朝廷作歌数百篇。上皇豫游22,召白,白时为贵门邀饮。比至,半醉,令制出师诏,不草而成。许中书舍人23,以张垍谗逐24,游海岱间25。年五十余,尚无禄位。禄位拘常人,横海鲲,负天鹏26,岂池笼荣之!

颢始名万,次名炎。万之日27,不远命驾江东访白。游天台28,还广陵29,见之。眸子炯然,哆如饿虎30,或时束带,风流酝藉31。曾受道箓于齐32,有青绮冠帔一副。少任侠33,手刃数人。与友自京徂扬34,路亡权窆35 回棹方暑36,亡友糜溃,白收其骨,江路而舟37。又长揖韩荆州38,荆州延引39。白误拜,韩让之40。白曰:“酒以成礼41”荆州大悦。

白始娶于许42,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43,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生子曰颇黎44。终娶于宋45

间携昭阳、金陵之妓46,迹类谢康乐47,世号为李东山48。骏马美妾,所适二千石郊迎49。饮数斗,醉则奴丹砂抚青海波50。满堂不乐,白宰酒则乐51

颢平生自负,人或为狂,白相见泯合52。有赠之作,谓余“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无忘老夫与明月奴。”因尽出其文,命颢为集。颢今登第,岂符言也?解携明年53,四海大盗,宗室有潭者54,白陷焉,谪居夜郎55。罪不至此,屡经昭洗,朝廷忍白久为长沙、汨罗之俦56。路远不存57,否极则泰58,白宜自宽。

吾观白之文义,有济代命59。然千钧之弩60,魏王大瓠61,用之有时。议者奈何以白有叔夜之短62,傥黄祖过祢63,晋帝罪阮64,古无其贤,所谓仲尼不假盖于子夏65

经乱离,白章句荡尽。上元末66,颢于绛偶然得之67,沉吟累年,一字不下。今日怀旧,援笔成序。首以赠颢作、颢酬白诗,不忘故人也;次以《大鹏赋》、古乐府诸篇,积薪而录68。文有差互者69,两举之。白未绝笔,吾其再刊。付男平津子掌70,其他事迹存于后序。

【题解】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之三十一。作者魏颢,初名万,后改名颢,号王屋山人,博州摄城人(今山东聊城县东北)。唐肃宗上元初(760年)登进士第,李白的崇拜者。魏颢于天宝十二年(753年)离开王屋山(位于今河南省济源市)寻访李白,经梁园、东鲁,再沿李白漫游之踪迹辗转江东、吴越,行程数千里,于次年五月始得于广陵(今江苏扬州)与李白相见,遂成忘年交。后两人同游金陵(今江苏南京),分手时,李白赠以《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并将自己平生所写诗文托付魏颢编集,魏亦回赠《金陵酬翰林谪仙子》。经安史之乱,李白托付的诗文不幸遗失,后来魏万搜集到一些残稿,“沉吟累年”后编定《李翰林集》,并作了这篇序,终不负李白之重托。诗集早佚,仅此序言存于后世。

王琦云:“是篇钩章棘句,期期不易读,度其阙文伪字必多。若笔体如是,太白‘必著大名于天下’之语,毋乃为不虞之褒乎?”此篇确有文理欠通和不易读明白之处,想来在辗转流传的过程中或许是多有错讹。但反复展读,其大意还是能够理解。作者记下了李白的身世以及其生平事迹中重要的轨迹和片段,对李白的才华和诗歌创作成就予以了高度的评价,也对李白的不幸遭遇寄予了真切的同情,同时也记下了自己和李白的交往和真挚的友谊,交代了为李白编集作序的缘由。行文差互、跌宕而着笔简练,其中也不乏精到之笔,如对李白外貌的描写:“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藉。”仅十六个字便活脱脱地勾画出了李白不同凡响的形貌和神态。这也是一篇与李白生活在同一时代且有深厚交谊的人留下来的有关李白的资料,是研究李白的一篇极其重要而宝贵的文献。

【注释】

1盘古,即盘古氏,古代神话中开天辟地的创世者。《太平御览》卷二引三国吴徐整《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 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 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唐杨炯 《浑天赋》:“盘古何神兮立天地,巨灵何圣兮造山川。”

2艮,王琦注:“艮,限也。”此言天地之气,止于西南。

3剑门,四川北部大剑山中断处为剑门关。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 俗称“天下第一关”,古有“剑门天下险”之誉。  上断,自上而断。

4横江,横陈、横越江上。宋苏轼《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宋朱敦儒 《水龙吟》词:“铁锁横江 ,锦帆浪,孙郎良苦。  下绝,至下而绝。

5岷,岷山,北起甘肃东南岷县南部,南止四川盆地西部峨眉山南北逶迤七百多公里。  峨,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古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曲,蜿蜒曲折。

6别,分离、分开、分出。《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锦川,锦江,四川成都市区内府南河的别称,系岷江流经成都市区的两条主要河流府河和南河的合称。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杜甫《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7相如,即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蜀郡成都人(今四川成都市),约生于汉文帝初年至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79-117年)之间,著名辞赋家。  君平,即严君平,名遵(原名庄君平,东汉班固著《汉书》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写为严君平),君平为其字,西汉蜀郡成都人(今四川成都市),道家学者、思想家。汉成帝年间隐居成都市井中以卜筮为业,“因势导之以善”,著有《老子注》(《隋书·经籍志》作《老子指归》)和《道德真经指归》13卷,前书已佚,后者今仅存7卷。  王褒,字子渊,生卒年不详,西汉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著名辞赋家,其文学创作活动大致在在汉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时期。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今四川成都市),生于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2年),卒于新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著名学者、辞赋家。  降,下。  陈子昂,字伯玉,唐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著名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卒于武后长安二年(702年)。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有《陈伯玉集》传世。

8五百年,言其概数而已。

9陇西,见唐李阳冰《草堂集序》注1

10放形,放浪形骸的简写,指言行放纵,不拘形迹。《晋书·王羲之传》:“或因寄所,放浪形骸之外。”《旧唐书·姚崇传》:“优游园沼,放浪形骸,人生一代,斯亦足矣。”此当指李白父“放形”。

11绵,绵州,古广汉郡地。唐时隶剑南道,改为巴西郡,后复为绵州,宋元明仍之,清乾隆时移治于罗江县,寻复旧,直隶四川省,民国改为绵阳县,即今四川绵阳市。

12英秀,俊美。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花奴但英秀过人,悉无此状,故无猜也。”“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句谓人与境谐、人俊境美也。

13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风姓 。相传其始画八卦,又教民渔猎,取牺牲以供庖厨,因称庖牺,亦作伏戏、伏牺。《庄子·缮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庄子·大宗师》:“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汉扬雄 《法言·问道》:“鸿荒之世,圣人恶之,是以法始乎伏牺而成乎尧。”晋王嘉《拾遗记·春皇庖牺》:“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牺 ,亦曰伏羲  书契,指文字。《易·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陆德明释文:“书者,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

14滥觞,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初学记》卷十六引唐虞世南《琵琶赋》:“强秦创其滥觞,盛汉尽其深致。”唐刘知几《史通序例》:“滥肇迹,容或可观,累屋重架,无乃太甚!  《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庄子天运》:孔子 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颜师古注:“六经,谓《易》、《诗》、《书》、《春秋》、《礼》、《乐》也。” 汉以来无《乐经》,今文家以为“乐”本无经,皆包含于《诗》、《礼》之中,古文家以为《乐》毁于秦始皇焚书。

15糟粕,酒滓,喻指粗恶食物或事物的粗劣无用者。汉刘向《新序杂事二》:“凶年岁,士糟粕不厌,而君之犬马有余谷粟。”《韩诗外传》卷五:“此真先圣王之糟粕耳,非美者也。  《离骚》,屈原代表作品,也是楚辞的代表作。《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这里的“糟粕”即取此义。

16糠秕,在打谷或加工过程中从谷子上分离出来的皮或壳,比喻琐碎的事或没有价值的东西。此处“糠秕”的命意与“糟粕”同。  建安七子,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七人。因曾同居魏都邺(今邯郸临漳)中,又号“邺中七子”。

17兰芳,兰花的芳香,常用以比喻贤人。《楚辞招魂》:“结撰至思,兰芳假些”王逸注:“兰芳,以喻贤人。”唐李群玉《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巴歌》《白雪》,鲍肆埋兰芳。

18宛约,委宛曲致。

19瞠,直视、瞪着眼看。《集韵》:“瞠,直视也。”“瞠若夫后耳”语出《·田子方》:“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即干瞪着眼落在后面的意思。

20丹丘,又称丹丘子、丹丘生、元丹,唐代道隐者,李白最亲密的道友。  持盈法师,即玉真公主,唐睿宗第十女,玄宗之妹。  达,通达、显达。诸葛亮《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  此言李白因元丹丘的关系得玉真公主推荐,于天宝元年(742年)入京。

21宾客贺公,指贺知章,见唐李阳冰《草堂集序》注39

22豫游,乐。北周庾信《象戏赋》:“况乃豫游仁寿,行乐徽音;水影摇日,花光照林。”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23中书舍人,官名。唐初称内史舍人,不久改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侍从、宣旨、劳问、接纳、上奏文表等,兼管中书省事务。ZDIC.NET 汉 典 网】

24,唐睿宗朝宰相张说次子,拜驸马都尉,出为卢溪司马,入为太常卿。禄山乱,受伪相命,死贼中。曾屡向玄宗进谗,致使玄宗疏远李白。

25海岱间,指古青、徐二州地。《书·禹贡》:“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青州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一片区域,徐州大约囊括今江苏、山东、安徽的部分地区。

26鲲,传说中的一种大鱼。《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鹏,传说中最大的一种鸟,由鲲变化而成。《庄子·逍遥游》:“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鲲、鹏,皆喻李白。

27万之日,名万的那些日子里。

28天台,即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部天台、宁海、奉化等县市间。山上有隋代古刹国清寺,为佛教天台宗发源地。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晋支遁《天台山铭》序:“剡县东南有天台山。”

29广陵,古地名,即今江苏省扬州市。

30哆,音chǐ,《韵会》:“哆,大貌。”

31风流,才华出众, 风采特异。  酝藉,宽和而有涵容。  

32,道教的符,凡入道者必受  齐,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

33任侠,以侠义自任,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墨子·经上》:“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墨子·经说上》:“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

34友,指李白友人吴指南。  徂,《尔雅》:“徂,往也。  扬,维扬,今江苏省扬州市。  

35路亡,指李白友人吴指南途中病故。  权,权且、暂且。   窆,音biǎn下葬。《说文》:“窆,葬下棺也。

36棹,亦作回棹,驾船返回。唐裴《传奇·孙恪》:“舟六七日,携二子而棹。唐袁郊《甘泽谣·圆观》:“明日李公棹,言归惠林  方,当、正当。

37江路而舟,以舟行而取道江路。  此处所记史实略有误,可参见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38韩荆州,即韩朝宗,曾为右拾遗、监察御史、兵部员外郎、度支郎中、给事中、许州刺史、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山南采访史,贬洪州都督,迁蒲州刺史,征拜京兆尹,贬高平郡太守,又贬吴州郡别驾。李白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拜见韩朝宗,上《与韩荆州书》,时朝宗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后来李白《忆襄阳旧游赠济阴马少府巨》云:“昔为大堤客,曾上山公楼。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

39延引,邀请。唐李白《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诗:“延引故乡人,风义未沦替。”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防慎不至》:“曰:‘弟卷轴不鄙,恶札可以佐弟。’欣然以十轴授之,皆要切卷子,延引逼试,每轴头为札三两纸而授之。

40让,责备。《说文》:“让,相责让也。”《小尔雅》:“诘责以辞谓之让。”《广雅》:“让,责也。

41酒以成礼,典出《世说新语·言语》:“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饮药酒。其父时觉,且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盖李白借钟毓语以解嘲也。

42许,指许夫人,高宗时宰相许师之孙女。

43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诸本皆标点作“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因“一女、一男”后实只出现“明月奴”一个人名,应该是未言女名,“明月奴”当为“一男”之名,故“一女”后当作逗号为是。李白诗文中从未提及“明月奴”, “一女”应是平阳。

44刘、鲁,皆无可确考。  明月奴、颇黎,李白诗文中均未提及,王琦云:“太白后只一子伯禽,则未知其明月奴与,其颇黎与?”

45宋,宋当为宗之误。李白《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君家全盛日,台鼎何陆离。斩鳌翼娲皇,炼石补天维。一回日月顾,三入凤凰池。失势青门傍,种瓜复几时。……我非东床人,令姊忝齐眉。……”可知李白最后所娶之宗夫人乃武后时宰相宗楚客之孙女,系宗之姊

46间,间或。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间以诗记所遭。”  王琦注:“太白有‘小妓金陵歌楚声,家童丹砂学讽鸣’之句,又有《示金陵子》诗。昭阳妓,无考。”

47谢康乐,即谢灵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和南朝宋时代的著名诗人,与陆机齐名。因系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晋末曾出任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入宋后,因刘裕采取压抑士族政策,降爵为康乐侯,出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元嘉十年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
   48东山,见唐李阳冰《草堂集序》注38

49二千石,指郡守一级的官员。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汉书·循吏传序》:“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颜师古注:“谓郡守、诸侯相。”

50丹砂,李白家童。  抚,王琦注:“其《东山吟》云:‘酣来自作青海舞’,据此,抚字乃舞字之讹。”

51宰酒,主持饮酒,犹今人所谓“酒司令”。

52泯合,暗合。前蜀杜光庭《谢恩赐兴圣观弘一大师张潜修造表》:言大教,理契生津,栖神泯合于无为,属念潜期于有德。

53解携,分手、离别。唐杜甫《水宿遣兴奉呈群公》:“异县惊虚往,同人惜解携。”前蜀韦庄《赠云阳县裴明府》:“南北三年一解携,海为深谷岸为蹊。”

54潭,喻为陷阱。

55夜郎,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古国名,大致相当于以今桐梓县为中心的贵州西北部及云南、四川部分地区。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今罢三郡之士,通夜郎之涂,三年于兹,而功不竟,士卒劳倦,万民不赡。”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参阅《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汉书·西南夷传》、《后汉书·西南夷传》。

56长沙,代指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十八岁即有才名,二十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即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深自歉疚而于三十三岁时抑郁而死。其代表作为《过秦论》、《论积贮疏》、《吊屈原赋》、《鸟赋》等  汨罗,代指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政治家、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曾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因受权贵和佞臣的谗言与排挤,渐被怀王疏远,后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郢都后,他怀着绝望和悲愤的心情投汨罗江而死。屈原创立了楚辞(即辞赋)这种文体,其主要的代表作为《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57不存,谓危险。《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卒然遇才之兽,骇不存之地。 颜师古注:“不存,不可得安存也。”

58否极则泰,否音pǐ否、泰,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卦名,否是坏的卦,泰是好的卦。否极则泰,谓事情坏到了极点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化。

59济代,济世。唐王昌龄《岳阳别李十七越宾》:“平明孤帆心,岁晚济代策。”

60千钧之弩,语出《史记·穰侯列传第十二》:“以天下攻齐,如以千钧之弩决溃也。”这里比喻非凡之人材。

61魏王大瓠,语出《庄子·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这里比喻大才难得其用。

62叔夜,魏晋名士嵇康,字叔夜,“竹林七贤”之一。  此谓有人认为李白饮酒恃才如嵇叔夜,是李白之短。

63傥,倘若、如果。  黄祖,东汉荆州牧刘表属下大将,为江夏太守。  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即以之为过。  祢,指东汉名士祢衡,因恃才傲物,言语冒犯了黄祖,为黄所杀。

64晋帝,指晋武帝。  罪,罪过,这里用作动词,即以之为罪。  阮,指晋人阮咸。  吏部尚书山涛曾向晋武帝推荐阮咸,晋武帝以阮咸“耽酒虚浮”而不用。

65语出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孔子家语·致思》:“孔子将行,雨而无盖。门人曰:‘商也有之。’孔子曰:‘商之为人也,甚吝于财。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

66上元末,上元为唐肃宗李亨年号,起于760年,止于761年,上元末当为761年。

67绛,春秋时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省绛县。

68积薪而录,王琦注:“谓随所得而编次,不论先后,如积薪然。”

69差互,差异、差错。金王若虚《史记辩惑一》:“在‘本纪’则《无逸》为告殷民,在‘世家’则《多士》为戒成王,混淆差互,一至于此。

70平津子,无考。  掌,掌管、主持。《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 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李翰林别集序

·乐  

李翰林歌诗,李阳冰纂为《草堂集》十卷1。史又别收歌诗十卷,与《草堂集》互有得失。因校勘排为二十卷,号曰《李翰林集》。今于三馆中得李白赋、序、表、赞、书、颂等2,亦排为十卷,号曰《李翰林别集》3

翰林在唐天宝中4,贺秘监闻于明皇帝5。召见金銮殿,降辇步迎6,如见绮皓7。草和蕃书8,思若悬河9。帝嘉之,七宝方丈10,赐食于前,御手调羹。于是置之金銮殿11,出入翰林中12。其诸事迹,《草唐集序》、范传正撰《新墓碑》13,亦略而详矣。史又撰《李白传》一卷14,事又稍周。然有三事,近方得之。

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15,即今牡丹也16。得四本17,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18。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车19,太真妃以步辇从20,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一十六色21。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22,手捧檀板23,押众乐前24,将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焉!”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25。白欣然承旨,由若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其一曰: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26,会向瑶台月下逢27

其二曰: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29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29

其三曰:

名花倾国两相欢30,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31,沉香亭北倚阑干。

龟年以歌辞进,上命梨园帝子约略调拂丝竹32,遂促龟年以歌之。太真妃持颇梨七宝杯33,酌西凉州蒲萄酒34,笑领歌辞,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35,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妃饮罢,敛绣巾重拜。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诸学士36。会高力士终以脱靴为深耻37,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辞,力士曰:“始以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翻拳拳如是耶?38”太真妃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贱之甚矣。”太真妃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中宫所捍而止39

白尝有知鉴40。客并州41,识汾阳王郭子仪于行伍间42,为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及翰林坐永王之事,汾阳功成,请以官爵赎翰林,上许之43。翰林之知人如此,汾阳之报德如彼44

白之从弟令问45,尝目白曰46“兄心肝五脏皆锦绣也?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霞散尔尔?47

传中漏三事,今书于序中。

白有歌云:“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及一杯水。48”盖叹乎有其时而无其位。呜呼!以翰林之才名,遇玄宗之知见,而乃飘零如是,宋中丞荐于圣真云49“一命不沾50,四海称屈。”得非命与51?白居易赠刘禹锡诗云:“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柰何。52”斯言不虚矣。凡百有位53,无自轻焉。撰集之次,聊存梗概而已。时在绕溜州中54,咸平元年三月三日序55

题解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之三十一。作者乐史(9301007),字子正,抚州宜黄(今属江西)人。北宋传奇作家、地理学家。初仕南唐,入宋后为著作佐郎。因献《金明池赋》,召为三馆编修。太宗雍熙三年,迁著作郎、直使馆,转太常博士,出知舒、黄、商三州。后再入文馆,掌西京磨勘司。乐史纂辑著述之作共一千零二卷,今存《广卓异记》二十卷、《绿珠传》一卷、《杨太真外传》二卷、《太平寰宇记》一百九十三卷。

这是为《李翰林别集》写的序言。作者交代了在李阳冰《草堂集》十卷基础上“别收歌诗十卷”、“于三馆中得李白赋、序、表、赞、书、颂等”校勘编辑《李翰林集》和《李翰林别集》的缘起,着重记述了新旧《唐书》李白传所无、却见于唐人记载和李白自己作品中的李白的三件佚事,即赋《清平调》三章及开罪高力士、救拔郭子仪于行伍中及郭子仪的“请以官爵赎翰林”、从弟李令问称李白“心肝五脏皆锦绣”三事,最后对李白“有其时而无其位”、“一命不沾,四海称屈”的不幸遭遇抒写了自己的同情和感慨。

注释

1十卷,当为二十卷。王琦注:“《新唐书·艺文志》:‘李白《草堂集》二十卷,李阳冰录。’此云十卷,盖《唐书》误也。”

2三馆,宋设广文大学律学三馆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亦为藏书之府。见《宋史.选举志三》。  赋、序、表、赞、书、颂,皆为古代文体。

3别集,同总集相对而言,即收录个人诗文的集子。《隋书·经籍志四》:“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自灵均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

4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

5贺秘监,指贺知章,见唐李阳冰《草堂集序》注39  明皇帝,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

6降辇,见唐李阳冰《草堂集序》注30

7绮皓,见唐李阳冰《草堂集序》注31

8王琦注:“和蕃书,集中不载,盖已亡轶。”

9思若悬河,文思如悬河一般。悬河,比喻论辩滔滔不绝或文辞流畅奔放。 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滴海未尽其书,悬河不穷其义。”《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盈川文如悬河,酌之不竭。”

10七宝方丈,即七宝床,见唐李阳冰《草堂集序》注32

11金銮殿,见唐李阳冰《草堂集序》注33

12翰林,见唐李阳冰《草堂集序》注34

13范传正撰《新墓碑》,即本书“碑铭”类选注的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可参见。

14王琦注:“史所撰《李白传》,即《宋史·艺文志》所载乐史《李白外传》一卷是也,今亦不传。尝见《合璧事类》中引《李白传》云:‘每宴饮,无不先及;每庆具,无不先沾。中厩之马代其劳,内厨之膳给其食。’疑即乐史所撰者与?”

15禁中,也作禁内,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出入,故称禁中。《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汉书·孔光传》:“上于是召丞相翟方进 、御史大夫光 ……皆引入禁中,议中山、定陶谁宜为嗣者。”汉蔡邕《独断》卷上:“汉天子正号曰皇帝……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

16原注:《开元天宝花木记》云:“禁中呼木芍药为牡丹。”《通志略》:“牡丹,其花可爱如芍药,宿枝如木,故得木芍药之名。芍药着于三代之际,风雅之所流咏也。牡丹初无名,故以芍药以为名,亦如木芙蓉之依芙蓉以为名也。牡丹晚出,唐始有名。”

17本,草木之根,四本,犹四品种也。

18上,君主、皇帝。《吕氏春秋·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史记·陈涉世家》:“上使外将兵。”这里指唐明皇。

19照夜车,从字面理解是夜晚能照明之车,但据王琦考证,似为“照夜白”之误,照夜白为明皇之坐骑名。

20太真妃,即杨贵妃。  步辇,古代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类似轿子。《赵飞燕外传》:“帝即令舍人吕延福以百凤毛步迎合德。”《晋书·山涛传》:“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乘步从。

21梨园,唐玄宗时教练伶人的处所,后世因称戏班为梨园,又称戏剧演员为梨园弟子 唐王昌龄《殿前曲》之二:“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元白朴《梧桐雨》楔子:“高力士 ,你快传旨排宴,梨园子弟奏乐,寡人消遣咱。”《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玄宗天子移植于沉香亭前,与杨贵妃娘娘赏玩,诏梨园子弟奏乐。”  色,种、种类。

22李龟年,唐玄宗时乐工,善歌,擅吹筚篥、奏羯鼓,亦长于作曲,后人称之为乐圣。

23檀板,乐器名,檀木制的拍板。唐杜牧《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画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时联十觥。”《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

24押,这里是主持、执掌、指挥的意思。

25金花笺,洒有泥金的笺纸。  翰林供奉,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玄宗初,置翰林待诏,批答表疏,应和文章。又选文学之士为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再改称翰林学士,掌起草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并备皇帝顾问。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 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

26群玉山,《穆天子传》卷二:“天子北征东还,乃循黑水。癸巳,至于群玉之山。”郭璞注:“即《山海经》玉山,西王母所居者”。明陈仁锡《潜确类书》卷十五引《陶贞白龟山经》云:“玉笥山,本名群玉山。胚混初分,此山积五色而成形,睹若群玉之状,皆虚无之貌浮焉。至庖牺氏之时,山乃坚,石委地,变为五色,遂号群玉山。至夏殷之世,人多采其玉。百灵虑损其山形,遂化为五色土石,而生之丛木。今溪涧中五色赤碧,而皆变色”。

27瑶台,传说中的神仙居处。晋王嘉《拾遗记·昆仑山》:“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基。

28云雨巫山,战国时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29飞燕,即赵飞燕,汉成帝皇后(前45—前1年)原名宜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故称其为飞燕。

30名花,指牡丹。  倾国,美女。南朝梁何思澄《南苑逢美人》:“倾城今始见,倾国昔曾闻。”这里指杨贵妃。

31解释,消解、融释。宋秦观《清和先生传》:“若先生激发壮气,解释忧愤,使布衣寒士乐而忘其穷,不亦熏然慈仁君子之政

32约略,略微、轻微。宋张孝祥《菩萨蛮》:“东风约略吹罗幕,一帘细雨春阴薄。”

33颇梨,指状如水晶的宝石。《魏书·西域传·波斯》:“波斯国土地平正,出金、银、石、珊瑚、琥珀、车渠、马脑,多大真珠、颇梨……盐、雌黄等物。唐郑《津阳门诗》:“象尘凝罨被,画檐虫网颇梨碑。”自注:“温泉堂碑,其石莹彻,见人形影,宫中号为颇梨碑。”  七宝杯,见唐李阳冰《草堂集序》注32

34西凉州,王琦注:“唐时诸州有凉州,无西凉州。考晋末凉州之地,为群雄割据,分裂为三,李都酒泉,谓之西凉;秃发乌孤都乐都,谓之南凉;沮渠蒙逊都张掖,谓之北凉。西凉之地,在唐时则肃州酒泉郡也。又西魏于古之张掖郡置西凉州,寻改为甘州,在唐亦为甘州,又谓之张掖郡,则甘、肃二郡皆有西凉之名。及考白乐天诗注,有西凉节度杨敬述。以《唐书·玄宗本纪》校之,杨敬述乃凉州都督也。《集异记》:‘叶法善言,西凉府今夜之灯。’元稹《乐府》:‘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麻稠。’疑唐时谓凉州为西凉耳。”

35倚曲,王琦注:“以声合曲也,今谓之倚声。”

36顾,本是回头看的意思,这里引申为看待。

37会,恰巧、正好。《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

38拳拳,眷爱貌。汉刘向《列女传·魏芒慈母》:“拳拳若亲。”唐白居易 《访陶公旧宅》诗:“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

39卒,终究、终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汉刘向《列女传》:“卒相与欢。”  中宫,宫中。《三国志·吴志·陆凯传》:“今中宫万数,不备嫔嫱,外多夫,女吟于中。”《晋书·姚兴载记上》:“起浮图于永贵里,立波若于中宫,沙门坐有千数。唐王建《宫词》之六一:“中宫传旨音声散,诸院门开触处行。”  捍,本是抵御、保卫的意思,这里引申作阻挡、阻拦。  王琦云:“此一事盖得之唐人所著《松窗录》。

40知鉴,知人鉴人之识见。唐五代路洵美《夜坐》:“难逢知鉴者,空悦此时情。”

41并州,今山西太原。

42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武举出身,唐代著名军事家。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于河北击败史思明后联盟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他以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八十四岁高龄始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二十多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行伍,泛指军队。古时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史记·陈涉世家》:“蹑足行伍之间。”汉张衡《西京赋》:“结部曲,整行伍。

43王琦注:“《学圃苏》引乐史《李白序》云:‘郭子仪初在行伍,李白客并州,于哥舒翰座中见之,曰:“此壮士目光如火照人,不十年当拥节旄。”屡脱其刑责。翰因署为牙门将。后子仪堪定安史之乱,历诸道节度。及永王反,事干李白,子仪请以官爵赎翰林,上许之,因而免诛。’与此文不同。考《唐书》,子仪未尝为哥舒部下将,而太白流夜郎时,安庆续尚在,史思明方强,何云堪定?此盖出自诸家稗说,而此书误以为乐史序耳。”

44王琦云:“此一事得之裴敬所作《翰林学士李公墓碑》。”

45令问,即李令问,李白从弟,曾任京兆参军。

46……曰,看着……说;目白曰,即看着李白说。

47挥翰,挥毫、挥笔。《晋书·虞溥传》:“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事务,探究奇……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唐沉《和元舍人万顷临池玩月戏为新体》:“挥翰初难拟,飞名岂易陪。”  王琦云:“此一事得之太白所作《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

48此二句为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中句。

49宋中丞,即御史中丞宋若思。  圣真,王琦注:“圣真谓肃宗。按《唐书》,肃宗谥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圣真疑是圣宣之讹。”  荐于圣真,李白有《为宋中丞自荐表》,系李白为宋中丞上书肃宗推荐自己而代作。

50沾,滋润。一命不沾,意谓一个人的生命未能受到圣恩的滋润,即上文所谓“有其时而无其位”。

51得,能;得非命与,能不是命吗?

52此二句为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句。

53凡百,好歹、无论如何。《醒世姻缘传》:“你凡百的快着搭救,再别似那一日倚儿不当的,叫他打个不数。

54州,王琦注:州,商州也。《汉书·王莽传》:‘绕之固,南当荆楚。’颜师古注:‘谓之绕者,言四面塞,其道屈曲,溪谷之水,回绕而也。’其处即今之商州界七盘十二zhēng(左“纟”右“争”)是也。

55咸平,北宋真宗赵恒年号。

书李翰林集后

·契  

余读《李翰林集》,见其乐府诗百余篇。其意尊国家、正人伦,卓然有周诗之风1,非徒吟咏情性咄呕苟自适而已2

白当唐有天下第五世时,天子意甚声色3,庶政稍解4,奸邪辈得入,窃弄大柄5。会禄山贼兵犯阙6,而明皇幸蜀7,白闵天子失守8,轻弃宗庙9,故作《远别离》以刺之。至于作《蜀道难》以刺诸侯之强横,作《梁甫吟》伤怀忠而不见用,作《天马歌》哀弃贤才而不录其功,作《行路难》恶谗而不得尽其臣节,作《猛虎行》愤胡虏乱夏而思安王室,作《阳春歌》以诫淫乐不节,作《乌栖曲》以刺好色不好德,作《战城南》以刺穷兵不休……如此者不可悉说。及放去,犹作《秋浦吟》冀悟人主。意不果望,终弃于江湖间,遂纡余轻世10,剧饮大醉,寓意于道士法,故其游览赠送诸诗杂以神仙之说。

夫性之所作,志之所之。小人则以言,君子则以诗。由言、诗以求其志,则君子小人可以尽之。若白之诗也如是,而其性之与志岂小贤哉!脱当时始终其人11,尽其才而用之,使立功业,安知其果不能也?迩世说李白清才逸气,但谪仙人耳,此岂必然耶?观其诗,体势才思如山耸海振,巍巍浩浩,不可穷极,苟当时得预圣人之删12,可参二《雅》,宜与《国风》传之于无穷,而《离骚》、《子虚》不足相比。

【题解】

选自《镡津文集》卷十三。作者慧嵩(1007-1072),北宋僧人。俗姓李,藤州镡津人(今广西藤县)人。七岁出家,十九岁岁游方,于筠州(今江西高安)洞山晓聪禅师门下得法。庆历间(1041-1048)至钱塘(今浙江杭州),居灵隐寺永安精舍。后人集其论、书启、叙记、诗歌、碑志等十九卷行世,题为《镡津文集》。

此系慧嵩读《李翰林集》后写下的文字。文中给李白的诗作以高度的评价,称“其意尊国家、正人伦,卓然有周诗之风,非徒吟咏情性咄呕苟自适而已”,并举李白的代表作品《远别离》、《蜀道难》、《梁甫吟》、《天马歌》、《行路难》、《猛虎行》、《阳春歌》、《乌栖曲》、《秋浦吟》等予以具体的阐释和说明,最后说如李白能“尽其才而用之”,足以“使立功业”,而其诗歌“可参二《雅》,宜与《国风》传之于无穷”,“《离骚》、《子虚》不足相比”。是研究前人对李白及其文学成就评价的一篇较早的重要文献。

注释

1周诗,指《诗经》。

2咄,音duō,表示发声。呕,本为从口中吐出,亦通讴。咄呕,在这里是随意哼唱的意思。  自适,悠然闲适而自得其乐。《庄子·骈拇》:“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唐薛戎《游烂柯山》:“二仙行自适,日月徒迁徙。”《宋史·洪芹传》:“退寓永嘉,怡然自适。”

3甚,这里用作动词,即甚为注重、看重之意。

4庶政,各种政务。《易·贲》:“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新唐书·高宗纪》:“太宗每视朝,皇太子常侍,观决庶政。   稍解,通懈。《易·杂卦传》注:“解,缓也。”《礼记·杂记一》:“三日不解。”注:“倦也。”《诗·大雅·生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5窃弄,盗用、玩弄。《后汉书·王符传》:“不上顺天心,下育人物,而欲任其私智,窃弄君威,反戾天地,欺诬神明。” 唐陈鸿《长恨歌传》:“天末,兄国忠盗丞相位,窃弄国柄。   大柄,喻握以治事的大权。《礼记礼运》:“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鬼神,考制度,别仁义。郑玄注:“柄,所操以治事。”

6会禄山贼兵犯阙,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甲子日(75512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于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  会,逢。  犯阙,指举兵入犯朝廷。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时天下无事,号太平者垂五十年。及羯胡犯阙,乘传遽以告。宋陆游 《跋京本〈家语〉》:“李氏书,属靖康之变,金人犯,散亡皆尽。

7幸,旧指皇帝亲临,后也泛指皇族亲临。宋王谠《唐语林·雅量》:“会幸苑中。”

8闵,同悯,怜恤、哀伤。《诗·周颂·闵予小子》:“闵予小子,遭家不造。

9宗庙,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墨子·非命下》:“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后汉书·伏湛传》:“猾臣王莽,杀帝盗位。宗室兴兵,除乱诛莽,故下推立圣公,以主宗庙。”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而今公卿大夫,莫肯为陛下长虑后顾,为宗庙万世计,臣窃惑之。”

10纡余,形容人有才气从容不迫。唐韩愈《进学解》:“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为杰。

11脱,倘若、如果。唐李朝威《柳毅传》:“脱获回耗,虽死必谢。

12预,通遇。  圣人之删,指孔子删诗,即编定《诗》三百篇。

李太白文集后序

·宋敏求

唐李阳冰序李白《草堂集》十卷云:“当时著述,十丧其九。”

咸平中1,乐史别得白歌诗十卷2,合为《李翰林集》二十卷,凡七百七十六篇3。史又纂杂著为《别集》十卷4

治平元年5,提王文献公溥家藏白诗集上中二帙6,凡广一百四篇7,惜遗其下帙。熙宁元年8,得唐魏万所纂白诗集二卷9,凡广四十四篇。因裒唐类诗诸编9,洎刻石所传、别集所载者10,又得七十七篇。无虑千篇11,沿旧目而厘正其汇次12,使各相从,以别集附于后。凡赋、表、书、序、碑、颂、记、铭、赞文六十五篇,合为三十卷。同舍吕缙叔出《汉东紫阳先生碑》13,而残缺间莫能辨,不复收云。

夏五月晦14,常山宋敏求题15

题解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之三十一。作者宋敏求(1019 -1079),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赐进士及第,累擢知制诰,判太常寺,官至史馆修撰,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北宋文学家、史地学家。尝预修《新唐书》,又私撰唐武宗以下六世实录一百四十八卷,编《唐大诏令集》一百三十卷,著有《长安志》二十卷、笔记《春明退朝录》三卷。

此系宋敏求为自己新编的《李太白文集》作的后序,即跋语。叙述了在乐史《李翰林集》二十卷的基础上,汇入王溥家藏李白诗集上、中二帙,所搜集到的魏颢《李翰林集》二卷,以及采自唐类诗、刻石、别集的李白诗作,“沿旧目而厘正其汇次,使各相从,以别集附于后”的编纂经过。此本至今犹存,王琦曾有如下评述:“论太白诗集之繁富,必归功于宋,然其紊杂亦实出于宋。盖李阳冰所序《草堂集》十卷,出自太白手授,乃其真确而无疑者也。次则魏万所纂太白诗集二卷,当亦不甚谬误。乐史所得之十卷,真赝便不可辨。若其他以讹传讹,尤难考订。使宋当日先后集次之时,以阳冰所序者为正,乐史所得者为续,杂采于诸家之二百五十五篇附于后,而明题其右,自某篇以下四十四首得自魏万所纂,自某篇以下一百四首得之王文献家所藏,自某篇以下若干首得之唐类诗,自某篇以下得之某地石刻,自某篇以下若干首得之别集,使后之览者信其所可信,而疑其所可疑,不致有鱼目混珠、碔砆乱玉之恨,岂不甚善?乃见不及此,而分析诸诗,以类相从,遂尔真伪杂陈,渭泾不辨,功虽勤也,过亦在焉,不重可惜乎!”故可知此为了解李白诗作编集,诗文集嬗变、流传,以及其作品真伪混杂的一篇重要文献。

注释

1咸平,见宋乐史《李翰林别集序》注55

2乐史,见宋乐史《李翰林别集序》题解  别得,另外得到。

3凡,总共。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凡六百一十六言。”

4杂著,各种不同体裁的作品。  《别集》,见宋乐史《李翰林别集序》注3

5治平,宋英宗赵曙年号。治平元年,为公元1064年。

6王文献公溥,即王溥,文献为其谥号。王溥(922-982),字齐物,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五代后汉乾元年状元,授职秘书郎,后为枢密使郭威从事,迁太常丞。入宋后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授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升太子太师,封祁国公,谥文献,改谥文康。《新编唐会要》百卷、《五代会要》三十卷存世。  帙,书的卷册、卷次。宋叶适《京西运判方公神道碑》:“聚帙数万,多朱黄涂乙处。”清章学诚《校雠通义·补校〈汉艺文志〉》:“诗赋篇帙繁多,不入《诗经》,而自为—略。”  上中二,上中二帙而缺下帙。

7凡广,总共增加。

8熙宁,宋神宗赵顼年号。熙宁元年,为公元1068年。

9魏万即颢,唐魏万所纂白诗集二卷当为颢所编之《李翰林集》,可知魏颢集北宋尚流传。

9裒,音póu,汇集、编辑在一起。  类诗,按所咏题材分类编纂的诗集。

10洎,同及。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氏檄》:“洎乎晚节,秽乱春宫。  别集,见宋乐史《李翰林别集序》注3

11无虑,大约、总共。《周髀算经》卷下:“无虑后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未有定。”赵爽注:“无虑者,粗计也。”《汉书·冯奉世传》:“今反虏无虑三万人,法当信用六万人。”颜师古注:“无虑,举凡之言也。无小思虑而大计也。”

12厘正,考据订正、整治改正。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序》:“先君宣父,厘遗文,缉其精华,褫其烦重。  汇次,汇编。

13同舍,指同僚。唐杜甫《潭州送韦员外迢牧韶州》诗:“分符先令望,同舍有辉光。”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九:“予在馆中时,盛暑中傅崧卿给事以冰同舍。  吕缙叔,即吕夏卿,缙叔为其字,福建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宋代著名史学家。仁宗庆历二年进士,曾官江宁县尉、直秘阁同知礼院、史馆检修同起居注、知制诰等。编成《新唐书》宗室、宰相两世系表,收集大量碑刻和历代姓氏族谱编纂成《唐文献考》和《古今世系表》,并有《新唐书纪志传义例》、《唐书直笔新例》、《唐兵志》和《唐文献信考》等著作。  《汉东紫阳先生碑》,应为《汉东紫阳先生碑铭》,李白撰,见《李太白全集》卷之三十。  汉东,即随州,今湖北随县。  紫阳先生,即胡紫阳,唐代隋州道士。

14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15常山,位于今河北境内,古称恒山,汉、宋避帝讳为常山(汉文帝、宋真宗均名恒)。在作者宋敏求家乡附近,故自称“常山宋敏求”。

李太白文集后序

·曾  

《李白集》三十卷,旧歌诗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着六十五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1。次道既以类广白诗2,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3。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4

盖白蜀郡人5,初隐岷山6,出居襄汉之间7,南游江淮8,至楚观云梦9。云梦许氏者10,高宗时宰相圉师之家也11,以女妻白12,因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13,居徂来山竹溪14。入吴,至长安。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15。顷之不合16,去,北抵赵、魏、燕、晋17,西涉岐、邠18,历商于19,至洛阳,游梁最久20

复之齐、鲁,南游淮、泗21,再入吴。转徙金陵22,上秋浦、寻阳23。天宝十四载24,安禄山反25。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26。白时卧庐山,璘迫致之。璘军败丹阳27,白奔亡至宿松28,坐系寻阳狱29。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30,以为罪薄宜贳31。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才可用,不报32。是时白年五十有七矣。乾元元年33,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34。遂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35。久之,复如寻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36。其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37,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38。其始终所更涉如此39,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范传正为白墓志40,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则见于白之自序者41,盖亦其略也。旧史称白山东人42,为翰林待诏,又称永王璘节度扬州,白在宣城遇见,遂辟为从事43。而新书又称白流夜郎44,还寻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盖史误也。

白之诗连类引义45,虽中于法度者寡46,然其辞闳肆隽伟47,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

南丰曾巩序。

题解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之三十一。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唐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二年(1057)进士,累迁集贤校理,为实录检讨官,历知齐、襄、洪、福、明、毫、沧诸州,拜中书舍人。文章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其散文立论精策,以议论见长。有《元丰类稿》存世。  

宋敏求在乐史《李翰林集》二十卷的基础上,汇入王溥家藏李白诗集上、中二帙,所搜集到的魏颢《李翰林集》二卷,以及采自唐类诗、刻石、别集的李白诗作编纂成《李太白文集》,极大地增广了李白诗文集的篇目。鉴于宋系“以类广白诗……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故曾巩考证了李白作品的先后次第,按先后顺序对《李太白文集》重新作了编次,书成后写了这篇后序。序言在说明“考其先后”编次太白诗文集的缘由后,也简略地记叙了李白的生平事迹,同时据李白诗文自叙对新、旧《唐书》李白传所记史实作了一些辨析,最后以“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语予李白之文学才华以高度的评价。王琦指出曾巩所记李白史实也有失误处:“其谓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尚未是。按《上裴长史书》‘憩迹于此,至移三霜’,盖谓上书之时,羁留云梦,已及三年,非谓三年之后遂去云梦而他适也。太白有《送侄游庐山序》,曰‘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酒隐安陆,蹉跎十’云云,南丰偶失之考证耳。……又谓太白之卒年六十有四,按李华《墓志》,乃六十二也。以《代宋中丞自荐表》校之,寻阳清雪之日年五十有七,合其即世之岁,当以六十有二为是。”此亦研究李白生平事迹及其诗文集流传、嬗变之重要文献。

注释

1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见宋宋敏求《李太白文集后序》题解及注15

知制诰,官名。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衔者起草诏令,未加者仅备顾问。宋除翰林学士外,他官加知制诰衔亦起草诏令,称为外制;起草诏令的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衔,称为内制。

2以类广白诗,即以吟咏题材分类编次增广李白诗的篇目。

3考次,考核并编次。

4次第,次序、顺序。这里用作动词,即按写作先后顺序编次。

5盖,句首发语词。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蜀郡,秦置,辖今四川省中部大部分地区,治地在成都,唐为成都府。

6岷山,见唐颢《李翰林集序》注5

7襄汉,襄阳、汉水,今湖北荆州、襄阳一带。

8江淮,泛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地区。

9云梦,亦作云瞢,古薮泽名。汉魏之前所指云梦范围并不很大,以后的经学家才将云梦泽的范围越说越广,把洞庭湖也包括在内。《周礼·夏官·职方氏》:“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云瞢。”郑玄注:“衡山在湘南,云瞢在华容。”南朝陈张正见《赋得韩信》:“淮阴总汉兵,燕齐擅远声……所悲云梦泽,空伤狡兔情。”唐李频《湘口送友人》诗:“去雁远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10湖北安陆在云梦泽之北,这里以云梦代指安陆。

11圉师,即许圉师,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唐高宗时期宰相。

12女,当为许圉师孙女。

13去,离开。  之,到、往。  齐鲁,今山东一带。

14徂来,即徂来山,位于今山东泰安县东南,为泰山的姊妹山。  竹溪,在徂来山中,时李白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共六人隐逸于此,号为“竹溪六逸”。

15翰林供奉,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玄宗初,置翰林待诏,批答表疏,应和文章。又选文学之士为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再改称翰林学士,掌起草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并备皇帝顾问。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

16顷之,不久。《史记·田单列传》:“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六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顷之,言无几何时。”《新唐书·张镒传》:“顷之,与吐蕃相尚结赞盟清水,约牛马为牲。”

17赵、魏、燕、晋,皆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名。赵,大致相当于今河北南部、山西东部及河南黄河以北一带;魏,大致相当于今河南北部、陕西东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北南部一带;燕,大致相当于今河北、辽宁及朝鲜北部一带;晋,大致相当于今山西大部与河北西南一带,地跨黄河两岸。

18岐,指岐山一带,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  ,古同豳,周代诸侯国名,今陕西彬县一带。

19商于,今河南内乡县一带。

20梁,今河南开封。

21淮,淮河,指今安徽、江苏一带。  泗,泗水,指今山东中部一带。

22金陵,今江苏南京。

23秋浦,今安徽池州市。  寻阳,今江西九江市。

24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

25安禄山(703-757),“安史之乱”的祸首。唐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父为西域胡人,母系突厥人。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于洛阳称帝,后被其子杀死。

26永王,即永王李璘,唐玄宗第八子。肃宗初领荆州大都督,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  节度,调度、指挥。《后汉书·刘虞传》:“初,公孙讨乌桓,受虞节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潮汐去还,谁所节度?”

27丹阳,今江苏省镇江市。

28宿松,今安徽省宿松县。

29坐系,获罪入狱。《后汉书·沛献王刘辅传》:“鲤怨刘盆子害其父,因辅结客,报杀盆子兄故式侯恭,辅坐系诏狱,三日乃得出。”《宋史·岳飞传》:“飞坐两月,无可证者。

30宣抚大使,即宣抚使。唐代派大臣巡视战后地区或水旱灾区,称宣慰使或宣抚使。  崔涣,唐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肃宗时宰相。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玄宗避乱入蜀,时任剑州刺史的他迎谒于路,即日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元年(756年)为江南宣慰大使,即宣抚大使。  御史中丞,秦始置,汉为御史大夫的次官,掌殿中兰台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监察郡国行政,内领侍御史,考察四方文书计簿,按劾公卿章奏。汉哀帝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此后历代相沿不改,唯官名时有变动。唐、五代、宋均大夫与中丞并置,唯大夫极少除授,仍以中丞为长官。  宋若思,唐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天宝十五年(756年)以监察御史为御史中丞,至德二年(757年)为江南西道采访使宣城郡太守。  验治,查验处治。《汉书·于定国传》:“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新唐书·班宏传》:“青城人以左道惑众,谋作乱。事觉,诬引屯将规缓死,众惧,宏验治,即杀之,人心大安。

31贳,音shì,赦免,宽纵。《国语·吴语》:“不贳不忍。”注:“赦也。”《汉书·张敞传》:“因贳其罪。”

32报,断狱、判决罪人。《韩非子·五蠹》:“报而罪之。”《汉书·胡建传》:“辟报故不穷审。”《后汉书·鲁恭传》:“报囚。”注:“谓奏请报决也。”不报,即不判李白之罪。

33乾元元年,公元758年。

34,音wū,  夜郎,见唐颢《李翰林集序》注54

35岳阳,今湖南乐阳。  江夏,今湖北武昌。

36历阳,今安徽和县。  宣城,今安徽宣州市。

37过,拜访、探望。《战国策·齐策四》:“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史记·魏公子列传》:“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谊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38宝应元年,公元762年。

39更涉,经历。《东坡全集内制诏敕》:“卿更涉夷险。”

40范传正,字西老,生卒年不详,唐邓州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贞元年间进士,以博学宏词科及书判登甲科,授集贤殿校书郎、渭南尉,又拜监察、殿中侍御史,历歙、湖、苏三州刺史,进拜宣、歙、池观察使。着有《西陲要略》三卷、《赋决》一卷。李白病逝后,原葬当涂县南十里之龙山东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年),与李白有通家之好的范传正会同当涂县令诸葛纵将李白墓迁葬青山,并撰《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立碑石于墓前。

41序,通叙。

42旧史,指《旧唐书》。

43辟,征召来授予官职。《后汉书·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从事,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汉书·丙吉传》:“坐法失官,归为州从事。”

44新史,指《新唐书》。

45连类,连缀同类事物。《文选枚乘〈七发〉》:“比物属事,离辞连类。”李善注:“《韩子》曰:‘多言繁称,连类比物也。’”唐韩愈《送权秀才序》:“权生之貌,固若常人耳;其之辞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宫商相宜,金石谐和。”  引义引用义理。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引义以正其身,推恩以广其下。”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引义比事,必得其偶。”

46法度,在这里指唐代形成的近体诗格律。

47闳肆,宏伟恣肆。宋陆游《吕居仁集序》:“故其诗文,汪洋肆,兼备众体。   隽伟,卓异非凡。宋王安石《谢孙龙图启》:“矧势位之尊严,加功名之隽伟,天子之所倚重,士人之所取平,敢干冒进之诛,自废退藏之守。”

李太白文集后序

·毛  

临川晏公知止字处善1,守苏之明年2,政成暇日,出李翰林诗以授于渐曰:“白之诗历世浸久3,所传之集率多讹缺。予得此本,最为完善,将欲镂板以广其传。

渐切谓李诗为人所尚4,以宋公编类之勤5,而曾公考次之详6,世虽甚好7,不可得而悉见。今晏公又能镂板以传,使李诗复显于世,实三公相与成始而成终也。

元丰三年夏四月8,信安毛渐校正谨题9

题解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之三十一。作者毛渐10361094),字正仲,北宋衢州江山(今浙江江山市)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知宁乡、安化、高邮军,历广东、荆湖北路转运判官,提点江西刑狱,江东两浙转运副使,入为右司郎中,以秘阁校理为陕西转运使,摄渭、秦、熙三州。著有《诗集》十卷及《地理五龙秘法》。

鉴于宋敏求编、曾巩编次的《李太白文集》未能广泛流传,宋神宗元丰年间任苏州知府的晏知止以所得最为完善的版本镂版翻印,以广其传播,这是毛渐为镂版翻印所写的一篇后序,称宋敏求、曾巩、晏知止“三公相与成始而成终也”。王琦云:“刻本有删去此篇者,以其无关于太白之事迹耳。然宋公编类之藁,镂木传世,实始于是,今所传诸刻,无不滥觞焉。”

注释

1临川,今江西抚州市。  晏公知止字处善,晏知止,字处善,本名崇让,北宋临川人,晏殊第四子。仁宗皇元年(1049年)进士,曾官苏州、泽州、晋州、蔡州、寿州知府,江南东路提点刑狱兼提举本路盐事,梓州路转运副使等职。

2守苏之明年,任苏州知府之次年。

3浸久,浸,浸润;浸久,这里的意思是说李白的诗在世上传播影响已久。

4切谓,恳切地认为。  尚,重视、尊崇。

5宋公,指宋敏求。  编类,分类编纂。

6曾公,指曾巩。  考次,考证先后次第。

7好,去声,喜好、爱好。

8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

9信安,今浙江衢州市衢江区(原衢江县)晋代曾为信安县,与作者家乡江山县同属衢州,故作者自称“信安毛渐”。

跋李太白草书

·晁说之

葛叔忱豪放不群1,客为叔忱叹李太白无字画传于世2,叔忱一日偶在僧舍纵笔作字一轴,自名之曰李太白书,以戏一世之士。且与其僧约曰:“异日无语人。”每欲其僧信于人也3。其所谓得之丹徒僧舍者4,乃书之丹徒僧舍也。奈何不信者请以三事质之。昔人有一书,曰古今能书人姓名,自谓悉尽矣,恨不得闻见而录之也,乃独于白而遗之耶!以故《法书要录》、《法书苑》、《墨薮》诸家5,皆无白书之品第也6。白自负王霸之略7,饮酒鼓琴,论兵击剑,炼丹烧金,乘云仙去,其志之所存者靡不振发之,而草书奇屈如此8,宁谦退自晦无一字乎9?白集有《怀素草书歌》,识者曰非白所作也。真伪未敢论。要是10,白无一语自及其书,何邪?会稽湖上记者贺监11,与斯人清狂捐落万事12,顾肯孜孜收拾白藁草以欣戚耶13

靖康丁未14,避地高邮、任城15,二十二叔父命书。

【题解】

选自《嵩山文集》卷十八。作者晁说之(1059-1129),字以道,一字伯以,北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因慕司马光为人,自号景迂生(司马光号迂夫、迂叟)。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曾任兖州司法参军,宿州教授,磁州武安县、定州无极县知县,州通判等职,钦宗即位后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存世。

此系题葛叔忱伪作李白草书的跋语,叙其伪作因由,并以三事质之,对于我们考察李白书法、辨识其传世作品的真伪,是一篇重要的参考文献。

注释

1葛叔忱,名蕴,字叔忱,生卒年不详,约与曾巩、晁说之同时。长于诗,善书,好以“淡墨尘纸”戏作古人书。

2客,造访叔忱的客人。

3信于人,使人相信。

4丹徒,地名,原江苏丹徒县,今镇江市丹徒区。

5《法书要录》,凡十卷,张彦远撰。张彦远字爱宾,唐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官至大理卿,博学有文辞,尤工书法,擅长隶书。《法书要录》辑录了从东汉至唐元和年间(806-820年)的书法理论著作共三十九种,《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谓之“采摭繁复,后之论书者,大抵以此为据”。  《法书苑》,凡十卷,周越撰。周越字子发,邹平(今属山东)人,书法家,官主客郎中。  《墨薮》,凡二卷,韦续撰。韦续系唐代书法家,其生平事迹不详。

6品第,谓评定并分列次第。南朝梁锺嵘《诗品·总论》:“诸英志,并义在文,曾无品第。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讨论》:“著作郎孔至,二十传儒学,撰百家类例,品第海内族姓。”

7王霸之略,王霸的韬略。王霸,王业与霸业、王道与霸道。语本《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荀子·王制》:“王霸安存,危殆灭亡。”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8奇屈,屈与崛通,奇屈即奇崛,谓笔墨新奇刚健。宋姜夔《续书谱》:“大凡学草书,先当取张芝、皇象、索靖等……然后仿王右军,申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

9自晦,自隐才能,不使声名彰著。《旧唐书·韩传》:尤工书,兼善丹青,以绘事非急务,自晦其能,未尝传之。”《新唐书·辅公传》:内怏怏不平,乃与故人左游仙伪学辟以自晦。

10要是,主要是。宋范成大《读白傅洛中老病后》:“谓言老将至,不饮何时乐?未能忘热,要是怕冷落。

11会稽湖,在浙江绍兴。  记者,指心念的旧交。唐杜甫《客堂》:“上公有记者,累奏资薄禄。”  贺监,指贺知章。

12清狂,放逸不羁。晋左思《魏都赋》:党清狂,怵迫闽濮  捐落,遗弃、罢免。南朝宋鲍照《通世子自解启》:“诚愿论毕,久宜捐落。仁眷终,获淹停。

13顾,反而、却。《战国策秦策一》: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  孜孜,勤勉、专心致志。《周书·柳传》:“衣不过适体,食不过充饥。孜孜营求,徒劳思虑耳。”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李敬》:“当今北面官人,入则内贵,出则使臣,到所在打风打雨,尔何不从之,而孜孜事一穷措大,有何长进耳!  藁草,草稿。《南史·徐勉传》:“禁省中事,未尝漏泄,每有表奏,焚藁草。唐罗隐《寄苏拾遗》:“退朝观藁草,能望马相如。”

欣戚,喜乐和忧戚。《魏书·孙绍传》:“奉国四世,欣戚是同。”

14靖康丁未,公元1127年。

15避地,亦作避,谓迁地以避灾祸。《汉书·叙传上》:“始皇之末,班壹避楼烦,致马牛羊数千”《汉书·叙传上》:“班彪隗嚣终不寤,乃避河西。”颜师古注:“,古地字。”《后汉书·东夷传·》: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 晋张华《博物志》卷六:“初,粲与族兄凯避地荆州,依刘表。”宋文天祥《指南后录·东海集序》:“自丧乱后,友人挈家避地。”  高邮,宋时高邮军,今江苏省高邮市。  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补注李太白集序例

·萧士赟

唐诗大家,数李杜为称首1。古今注杜诗者号千家,注李诗者曾不一二见,非诗家一欠事与?仆自弱冠知诵太白诗2,时习举子业3,虽好之,未遐究也。厥后乃得专意于此3,间趋庭以求闻所未闻4,或从师以蕲解所未解5。冥思遐想,章究其意之所寓6;旁搜远引,句考其字之所原7。若夫意之显者,概不赘演。或疑其赝作,则移置卷末,以俟巨眼者自择焉。此其例一也。

一日,得巴陵李粹甫家藏左绵所刊舂陵杨君齐贤子见注本8。读之,惜其博而不能约,至取唐广德以后事及宋儒记录诗词为祖9,甚而并杜注内伪作、苏东坡笺事已经益守郭知达删去者10,亦引用焉。因取其本类此者为之节文11,择其善者存之。注所未尽者,以予所知附其后,混为一注。全集有赋八篇,子见本无注,此则并注之。标其目,曰《分类补注李太白集》。

吁!晦庵朱子曰12“太白诗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则其意之所寓,字之所源,又岂予寡陋之见所能知?乃欲以意逆志于数百载之上,多见其不自量矣。注成,不忍弃置,又从而刻之枣者13,所望于四方之贤诗友是正之,发明之,增而益之,俾笺注者由是而十百千焉,与杜注等,顾不美欤14?其无笑以蛀虫鱼15。幸甚!

至元辛卯中秋日16,章贡金精山北冰厓后人粹斋萧士粹可17

【题解】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之三十三。作者萧士(音yūn),字粹可,号冰崖后人,生卒年不详,元宁都(今江西宁都县)人。著有《冰崖集》,已佚,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传世。

鉴于古来“注杜诗者号千家,注李诗者曾不一二见”,作者自弱冠之年于习举子业之余暇,便开始学习和研究李白诗作,终得在杨齐贤《李太白诗注》的基础上,删除所认为的“伪作”而详增注释,编注成《分类补注李太白集》,今仍存世。此便为书成后作者之自序,为我们研究李白诗集流传、嬗变及辨识李白诗作真伪的一篇重要参考资料。

注释

1称首,第一。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然而魏时话言,必以元封为称首。”《北史·张蒲传》:“蒲在谋臣之列,屡出为将,朝廷论之,常以为称首。”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学者不以时月考之,每语屯田必为称首,可笑。”

2仆,古代男子对自己的谦称。《战国策·燕策》:“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非敢如是也。”  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初加冠,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遂称男子二十岁或二十几岁的年龄为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孔颖达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汉书·叙传下》:“贾生娇娇,弱冠登朝。”晋左思《咏史》之一:“弱冠弄柔翰,卓书。唐刘知几《史通·自叙》:“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于是思有闲,获遂本愿。

3举子业,举业。《朱子语类》卷三四:“小儿子教他做诗对,大来便习举子业。”

3厥,其。《诗经·周颂·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史记·封禅书》:“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

4间,间或、不时地。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间道经其门。”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间以诗记所遭。”  趋庭,亦作庭。《论语·季氏》:“( 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鲤,孔子之子伯鱼。后因以趋庭谓子承父教。唐王勃《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龙门。 宋王禹《恩赐宰臣一子可尚书水部员外郎制》:“惟尔严父,为予大臣。嘉其调鼎之功,命及趋庭之子,俾升华省,仍列清曹。”

5蕲,通祈、祈求。《庄子·养生主》:“不蕲畜乎樊中。”《吕氏春秋·振乱》:“所以蕲有道行有义者。”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蕲胜于人。”

6寓,寄托。

7原,本原。

8巴陵,今湖南岳阳市。  李粹甫,人名,无考。  左绵,即今四川绵阳市,因位于涪江之左,故称左绵。  舂陵,今湖南宁远县北。  杨君齐贤子见,即杨齐贤(1181-1269),字子见,宋舂陵(今宁远县双板桥乡)人,南宋诗论家。宁宗庆元五年(1199)进士,初选户部主事,后升员外郎,嘉泰二年(1202)改任通直郎授谏议大夫。著述颇多,传世之作有《青莲诗选》、《进卷八略》、《周子年谱》、《蜀枢集》、《李太白诗注》等,尤以《李太白诗注》二十五卷最为著名,为宋、元、明三代最通行的李诗注本,清乾隆时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杜甫集自北宋以来注者不下数十家,李白集注宋元人所撰集者,今惟此本(指杨本)行世而已。”杨齐贤是第一个为李白诗集作注的人,所著《李太白诗注》今已佚,部分注释内容保存在萧士《分类补注李太白集》中

9广德,唐代宗李豫年号,公元763-764年。  祖,这里是主要、主体的意思。    

10杜注,杜甫诗注释。  益守,益州太守,即成都知府。  郭知达,郭知达,蜀人,生平事迹不详。宋淳熙八年(1181年)编注《九家集注杜诗》三十六卷(原名《杜工部诗集注》)。

11节文,减省文字。《后汉书·应劭传》:“撰具《律本章句》、《尚书旧事》、《廷尉板令》、《决事比例》……及《春秋断狱》凡二百五十篇,蠲去重,为之节文。

12晦庵朱子,即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生于福建尤溪。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官至宝文阁待制。着有《朱文公文集》(亦称《晦庵集》)。

13枣,指刻书版的枣木。

14顾,岂、难道。《汉书·季布传》:“使仆游扬足下名于天下,顾不美乎?”

15蛀虫鱼,蛀书蠹,蛀蚀书卷的蠹鱼,借指只知啃书本的读书人。此为作者自谦之辞。

16至元辛卯,公元1291年。

17章贡,即江西赣州。  金精山,即石鼓山,在江西宁都县西北十五里。宁都古隶赣州。  后人,作者号。  粹斋,作者书斋名。  粹可,作者字。

李诗选题辞

·杨  

南丰曾子固曰1:李白,字太白,蜀郡人。游江淮,娶云梦许氏。去,之齐鲁,入吴。至长安,明皇召为翰林供奉。不合,去。北抵赵、魏、燕、晋,西涉岐、邠。历商于,至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游淮、泗,再入吴。转金陵,上秋浦、寻阳,卧庐山。永王陵以伪命逼致之,陵败,白奔宿松,坐系寻阳狱。宣抚崔涣之与御史宋若思验治,谓其罪薄,荐其才,不报。先是,白尝识郭子仪于未遇时,子仪请解官赎白罪,乃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复入寻阳,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四2

《成都古今记》云李白生于彰明之青莲乡3,而刘全白《李翰林墓碣记》以为广汉人4,盖唐代彰明属广汉故独举郡称云。载考公之自序5,《上裴长史书》曰6“白少长江汉7,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8,云楚有七泽9,遂来观焉。又与逸人东岩子隐于岷山之阳10,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广汉太守闻而异之11,因举二人有道12,并不起。”今按,东岩子,梓州盐亭人赵蕤,字云卿13;岷山之阳,则指匡山14,杜子美赠诗所谓“匡山读书处” 15。其说见宴公《类要》16,郑谷诗所谓“雪下文君沽酒店,云藏李白读书山”者也17。广汉太守则苏颋也18,颋荐疏曰19“赵蕤术数20,李白文章”,即其事也。公后来在淮南寄赵征君诗曰21“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可证矣。五代刘昫修《唐书》22,以白为山东人,自元稹序杜诗而误23。诗云“汝与山东李白好” 24。乐史云:“李白慕谢家风流,自号东山李白。”杜子美所云,乃是东山,后人倒读为山东,元稹之序亦由于倒读杜诗也25。不然,则太白之诗云“学剑来山东” 26,又云“我家寄东鲁” 27,岂自诬乎?宋有晁公武者28,孟浪人也29,信《旧唐书》及元稹之误,乃曰太白自序及诗皆不足信。噫!世安有己之族姓己自迷之,而旁取他证乎?《新唐书》知其误,乃更之为唐宗室,盖以陇西郡望为标也。盖乎刘子玄之言曰30“作史者为人立传,皆取旧号施之于今31,为王氏传必曰琅琊临沂人32,为李氏传必曰陇西成纪人33。欲求实录,不亦难乎?且人无定所,因地而生。生于荆者言皆成楚,生于晋者齿便成黄34,岂有历世百年,人更七叶35,而犹以本国为是,此乡为非?。则是孔子里于昌平36,阴氏家于新野37,而系纂微子38,源承官仲39,乃为齐、宋之人,非曰邹、鲁之士乎?”宋景文修《唐书》40,其弊正坐此41。夫族姓郡国,关系亦大矣,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予故详注而明辨之,以定史氏之误、姓谱之缺焉。若夫公之诗歌,泣鬼神而冠今古矣,岂容喙哉42

吾友禺山张子愈光43,自童习至白纷44,与走共为诗者45,常谓予曰:“李、杜齐名,杜公全集外节抄选本凡数十家,而李何独无之?”乃取公集中脍炙人口者一百六十余首,刻之明诗亭中,属慎题辞其端云。

【题解】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之三十三。作者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明四川新都(今四川成都市新都区)人,文学家、藏书家。正德六年(1511年)举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世宗时,充经筵讲官,以直言直谏名。后因事坐籍,谪戍云南永昌卫,不久病死戍地。天启中,追谥文宪。诗文有复古倾向,贬谪后尤多感愤之作。著述多达一百余种,重要结集有《升庵集》和散曲《陶情乐府》。

这是作者为友人张含所编李白诗选本《李诗选》(又称《李太白诗选》)卷首所写的一段题词,也就是序言。文中以主要篇幅辨析并肯定了李白是蜀生的蜀人,文末简略地交代了作此题词的缘由。大约是仅凭记忆而未能查对原文的缘故吧,作者引前人文字屡有不准确或失误的地方,但作者所持的观点却无疑是应该肯定的。

注释

1南丰曾子固,见宋巩《李太白文集后序》题解。

2此段文字,非引用曾巩《李太白文集后序》有关李白生平事迹一段文字的原文,而是概述其大意,可参见曾巩原文及有关注释。

3《成都古今记》,北宋御史赵著。赵1008-1084),字阅道,一作悦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仁宗景元年(1034年)进士,除武安军节度推官,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州,至和元年(1054年)召为殿中侍御史,治平元年(1064)出任成都知府。以太子少保致仕,谥清献。有《清献集》十卷。  彰明,今四川江油市。  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市青莲镇。

4刘全白,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官膳部员外郎,出为池州刺史。十一年徙吴兴,迁秘监,致仕。  《李翰林墓碣记》,即《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见本书“碑铭”部分。  广汉,彰明地汉属广汉郡。

5载,通再。《吕氏春秋·当务》:“一父而载取名焉。”  自序,同自叙。

6《上裴长史书》,即《上安州裴长史书》,见《李太白全集》卷之二十六。

7江汉,江,长江;汉,汉水。江汉泛指长江与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1. 指古荆楚之地,今湖北省境内。晋陆机《演连珠》之四十:“江汉之君,悲其坠少原之妇,哭其亡簪。”《后汉书·荀传》:绍既新败,众惧人扰,今不因而定之,而欲远兵江汉,若绍收离纠散,乘虚以出,则公之事去矣。”《文选·江淹〈望荆山〉诗》:“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李善注:“江汉,荆楚之境也。”2.指古巴蜀之地,今四川省境内。唐杜甫《枯棕》诗:“嗟我江汉人,生成何有?仇兆鳌注:“江汉,指巴蜀。”另有一解,是说江汉为江油、汉昌之省称。江油,古江油戍,江油郡、县,今四川江油市北部;汉昌,古汉昌县,后改昌隆、昌明、彰明,今四川江油市南部。旧江油、彰明两县在历史上境域互有参差,李白出生时的清廉坝属江油,后划归彰明,而李白又读书于江油的大、小匡山,是既为彰明人,也为江油人,更是今天的江油市人,故李白自称“少长江汉”。

8相如,即司马相如,见唐颢《李翰林集序》注7  云梦,即云梦泽,见宋巩《李太白文集后序》注9

9楚有七泽,七泽在湖北境。司马相如《子虚赋》:“臣闻楚有七泽,当见其一,未观其余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名曰云梦。”

10逸人,犹逸民。逸民,古代称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也指亡国后的遗老遗少。《后汉书·赵岐传》:“汉有逸人,姓赵名嘉 。有志无时,命也奈何!”唐高瑾《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逸人谈发,仙御舟来。”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后汉书二·法雄传》:“子真,《逸人传》。逸人即逸民。 章怀(李贤)避讳,改为人字,后来追改,不及检,他传故或改或否耳。   东岩子,和李白一道隐居岷山之阳的朋友。  岷山之阳,岷山见唐颢《李翰林集序》注5,岷山之阳指匡山,见本文下文。

11广汉太守,王琦注:“太白巴西郡人,唐之巴西郡,即汉之广汉郡,地取旧名,以代时称, 唐人多有此习。其实唐时无广汉太守之名也。

12有道,王琦注:“有道,唐取士科名,《唐书·高适传》‘举有道科中第’,是也。”

13梓州盐亭,今四川盐亭ZDIC.NET 汉 典 网》

ZDIC.NET 汉 典 网》

县。  赵蕤(ruǐ),字太宾,梓州盐亭人(今四川省盐亭县两河镇赵家坝人),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自幼好帝王之学,“博学韬衿,长于经世”,且“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而闻名于当世。唐玄宗多次征召,均辞而不就。李白曾跟随他学习帝王学和纵横术,时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其代表作为《长短经》,又名《反经》,成书于开元四年(716),共九卷六十四篇。  “东岩子,梓州盐亭人”,非是,注者曾作专文辨析,附于此:

赵蕤是东严子是李白的老师吗?

就李白诗文而言,赵蕤,仅见于李白集子中《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一诗;东严子,则在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有一段记载:又昔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人以有道,并不起。此则白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关于赵蕤,还可以在其他一些文献资料上找到一些记载,如《新唐书·艺文志》:“赵蕤,长短要术十卷。字太宾,梓州人。开元中,招之不赴”;北宋孙光宪《北梦琐言》:“赵蕤者,梓州盐亭人也。博学韬铃,长于经世。夫妇俱有节操,不应交辟。撰《长短经》十卷,王霸之道,见行于世”;明曹学《蜀中广记》:“赵蕤,盐亭人,好学不仕,著书属文,隐于梓州长平山”。而东严子除了李白的一段记述外,再也找不到任何一点相关的资料了。

赵蕤是否就是东严子呢?从这些记载中我们找不到一点依据;赵蕤是否是李白师从的老师呢?我们也仍然从这些记载中看不出一点端倪。

最早说赵蕤就是东严子的,是明代的杨慎。他在《李诗选题词》中说:“东严子,梓州盐亭人,赵蕤,字云卿。”生活于明代的杨慎,怎么能如此肯定地说与李白同时的唐代的赵蕤和东严子是同一个人呢?显然,这是他的臆测之说。清代的王琦最早对杨的臆测提出质疑,他在《李太白年谱》中说:“东严子,姓名不可考,杨升庵以为即征君赵蕤、梓州盐亭人、字云卿者是……恐未是。”后来的学者有主张是、也有主张不是的,有主张是的责难主张不是的没有任何依据,他却不知道反问一下自己:主张是又有什么依据?其实,不过是陷入了一种毫无意义的考证的怪圈。

最早说赵蕤是李白的老师的,是见于《唐诗纪事》引北宋彰明县令杨天惠《彰明遗事》的一段记载:(太白)“隐居戴天大匡山,往来旁郡,依潼江赵征君蕤。蕤亦节士,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书号《长短经》。太白从学岁余,去游成都……”此后的学者们虽翕然景从,都肯定地认为赵蕤是李白师从的老师,我却颇有些怀疑。其实,杨天惠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任彰明县令时,距李白逝世已经三百多年了,何况青年李白出川后并未回过家乡。杨的《彰明遗事》所记,无非是采自李白家乡父老乡亲们“姑妄言之”的传说而已,本不可完全征信。赵蕤是否是李白的老师,当然要看李白自己怎么说的。假如赵蕤真是李白的老师的话,李白为谋取举荐而精心撰著的《上安州裴长史书》记写了自己求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常横经枕书,制作不倦……”)、“辞亲远游”,表现自己“轻财好施”、“存交重义”、“养高、忘机、不屈”以及“礼部尚书苏公”、“郡督马公”评价、称赞他的所历经的大事、要事,连东严子、吴指南这些朋友都提到,为什么只字不提“从学岁余”的“博学韬铃,长于经世”的著名高士赵蕤?而在李白的诗文中提到赵蕤的仅有我们前面说到的那首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不妨把这首诗全文引在下面:

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

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
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

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
楚怀奏钟仪,越吟比庄舄。

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
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

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
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

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
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

无论是诗的标题还是诗内容,怎么看都不象是学生写给老师的诗。如果赵蕤真是李白的老师,李白会在诗的标题里直呼赵征君蕤”其名并在诗里仅以“故人”称之吗?纵观全诗,不过是自叹远游卧病、时光流逝而功名未成以及抒写自己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丝毫也找不出一点表现师生情谊的地方。某些注家们在注这首诗时,似乎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不认为赵蕤是李白的老师,而认为他们只是友人的关系。如我手头所有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月版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的《李白诗选》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月版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注译的《李白诗全译》,前者在诗前的介绍文字中说:“赵蕤,字太宾,梓州盐亭(今四川盐亭县)人……李白青少年时代曾和赵蕤交游,关系颇为密切。”后者在“题解”中说:“赵蕤,字太宾,梓州人,是李白蜀中时结识时的友人。”如此说来,赵蕤是李白的友人倒是实在的(当然不排除友人间往往也有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互相砥砺的亦师亦友的关系),是否是老师,还得打上一个问号。

究竟李白的老师是谁?他自己没有明说过,也不见有任何可征信的记载。不过,李白倒是在《秋于敬亭送从侄游庐山序》文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如此说来,可以推测李白的学问主要还是来自于家学渊源。

14匡山,一般指大匡山,在四川省江油市西北,亦名大康山。唐杜甫《不见》:“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15“匡山读书处”,唐杜甫《不见》诗中句。

16宴公《类要》,即《晏元献公类要》,北宋晏殊撰。

17郑谷848-911字守愚,唐末著名诗人。  “雪下文君沽酒店,云藏李白读书山”,为郑谷《蜀中》诗中句。

18广汉太守则苏也,王琦注:“太白《上裴长史书》所谓‘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者,乃苏也。其广汉太守不载姓名,寻文索义,自是两人。升庵以广陵(汉)太守即是,非是

19疏,奏章。

20术数,这里指治国的方法和谋略。《管子·形势》:“人主务学术数,务行正理,则化变日进于大功。”《汉书·晁错传》:“人主所以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颜师古注引臣瓒曰:“术数谓法制,治国之术也。”

21淮南,唐淮南道治地在今扬州,这里指今江苏扬州市一带。  征君,古时将受朝廷征聘而不就职之人美称为征君。

22887-946),字耀远,五代时涿州归义(今河北容城县东北)人, 后晋政治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 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诏撰《唐书》(《旧唐书》)二百卷,实为赵莹诸人所作。

23元稹(779-831),字微之,唐河南洛阳人。诗与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补遗》六卷。元稹序杜诗,应为元稹所撰《唐检校工部员外郎墓志铭并序》,见《元氏长庆集》卷五十六。

24“汝与山东李白好”, 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诗中句。

25王琦注:“《升庵外集》一则亦引乐史《李太白诗序》云:‘太白游山水,每以声妓自随,慕谢安之风,自号东山李白。’杜诗云‘汝与东山李白好’是也。今之浅妄改倒其字,云云。琦按,今本乐史序中无此数语,而魏颢序有‘间携昭阳、金陵之妓。迹类谢康乐,世号李东山’之辞。升庵盖误忆耳。”

26“学剑来山东”,李白《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一作翁)》诗中句。

27“我家寄东鲁”,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中句。

28晁公武,生卒年不详,约公元1147年前后在世,字子止,南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世居开封昭德坊,因称昭德先生。绍兴进士,靖康中避兵入蜀,历任四川总领财赋司,知恭州、荣州、合州、泸州,又任利州路安抚使、四川安抚制置使等职,乾道中为临安少尹,有良吏之目。致仕后在四川嘉定府符文乡度过晚年,著有《昭德文集》六十卷、《郡斋读书志》二十卷传世。

29孟浪,粗率、疏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濡水》:“庾杲之注《扬都赋》,言卢龙山在平冈城北,殊为孟浪,远失事实。”  

30刘子玄,即刘知几(661-721),名知几, 字子玄,唐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高宗永隆元年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著有《史通》传世。

31旧号,这里指姓氏郡望。

32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为王氏郡望所在地。

33陇西成纪,参见唐李阳冰《草堂集序》注1为李氏郡望所在地。

34古晋地拥有今山西省大部与河北省西南部地域,地跨黄河两岸。

35七叶,七世。

36孔子生长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

37阴氏居于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38孔子,宋微子之后。

39阴氏,管仲之后。

40宋景文,即宋祁(9981062) 字子京,宋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人,史学家、文学家。天圣初与兄宋庠同举进士,累迁同知礼仪院、尚书工部员外郎,知制诰,又改龙图学士、史馆修撰,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修《新唐书》,为列传一百五十卷。

41弊,弊端、弊病。  坐,因为。

42喙,这里是置喙的意思。置喙,插嘴、多嘴。

43禺山张子愈光,即张含,字愈光,号禺山,生卒年不详,永昌(今甘肃省永昌县)人(此据《李白大辞典》,另说此“永昌”乃杨慎谪戍之云南永昌卫),著有《禺山文集》。

44童习至白纷,谓幼时学艺,到白头还纷乱不清。汉扬雄《法言·吾子》:“童而习之,白纷如也。”李轨注:“言皓首而乱。”清雪樵居士《秦淮闻见录》卷十二:“八十衰翁已白纷,惜花心在老逾殷。”

45走,自称的谦辞。《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李善注:“走,犹……自谦之辞也。”宋梅尧臣《八日就湖上会饮呈晏相公》:“红颊谁使歌,公怜牛马走。”

李白诗题辞

·李  

升庵曰“白慕谢东山,故自号东山李白”1,杜子美云“汝与东山李白好”是也2。刘呴修《唐书》3,乃以李白为山东人,遂致纷纷耳。因引曾子固称白蜀郡人4,而取《成都志》谓白生彰明县之青莲乡以实之5。卓吾曰:蜀人以白为蜀产,陇西人则以白为陇西产,山东人又借此以为山东产,而修入《一统志》6,盖自唐至今然矣。今王元美断以范传正《墓志》为是7,曰:“白父客西域,逃居绵之巴西8,而生白焉。是谓实录9

呜乎!一个李白,生时无所容入10,死而千百余年,慕而争者无时而已,余谓李白无时不是其生之年,无处不是其生之地。亦是天上星,亦是地上英,亦是巴西人,亦是陇西人11,亦是山东人12,亦是会稽人13,亦是浔阳人14,亦是夜郎人15。死之处亦荣,生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不游不囚不流不到之处,读其书,见其人,亦荣亦荣!莫争莫争!

【题解】

选自《焚书》卷五。作者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明泉州晋江(今福建省晋江市)人,著名思想家。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历任任河南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万历八年(1580年)辞官归隐,从事研究、讲学和著述。75岁时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下狱,于狱中自杀身亡。著有《初潭集》、《焚书》、《藏书》、《史纲评要》、《李温陵集》等。其著作虽屡次遭到禁止和焚毁,仍流传于世。

此《李白诗题辞》在引述杨慎和王世贞的论断肯定李白为蜀生之蜀人的基础上,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认为李白其人及其诗歌创作的成就已融入国人的精神文化积淀之中,李白当为中国人、中华民族所共同拥有的李白。

【注释】

1升庵,即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参见明慎《李诗选题辞》题解。  

“白慕谢东山,故自号东山李白”, 慎《李诗选题辞》:“乐史云:‘李白慕谢家风流,自号东山李白。’”

2参见明慎《李诗选题辞》注24

3887-946),字耀远,五代时涿州归义(今河北容城县东北)人, 后晋政治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 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诏撰《唐书》(《旧唐书》)二百卷,实为赵莹诸人所作。

4慎《李诗选题辞》:“南丰曾子固曰:李白,字太白,蜀郡人。”

5慎《李诗选题辞》:“《成都古今记》云李白生于彰明之青莲乡。”

6《一统志》,指明代官修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

7王元美,即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参见明李维桢《合刻李杜分体全集序》注13  范传正《墓志》,即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墓志》:“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8绵之巴西,参见唐魏颢《李翰林集序》注11

9实录,符合实际的记载。

10容入,容纳。

11陇西,见唐李阳冰《草堂集序》注1

12山东,泛指今华山(属陕西)或崤山(属河南)以东黄河下游地区

13会稽,今浙江绍兴市。

14浔阳,即寻阳,今江西省九江市。

15夜郎,见唐魏颢《李翰林集序》注54

合刻李杜诗集序

·王稚登

李、杜诗无合刻,刻之自许子元佑始1。既成,问序于王子。

王子曰:“是乌可序乎?非独不可,盖有所不能,且不敢也。夫此光焰万丈者,谁何伧父2,偃然任为嚆矢哉?3”曰:“奈何刻者一李而九杜耶?学之者亦若是,请问袒将谁左4”王子曰:“余曷敢言诗?闻诸言诗者,有云供奉之诗仙、拾遗之诗圣。圣可学,仙不可学,亦犹禅人所谓顿渐5,李顿而杜乃渐也。杜之怀李曰‘诗无敌’6,李之寄杜曰‘作诗苦’7,二先生酬赠亦各语其极耳8。今试语杜之极,如‘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9‘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10‘中丞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 11,非夫所谓惊人泣鬼者哉?斯盖匠心独苦,而非不似从人间来也。至若语李之极,则如‘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12‘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 13‘东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 14‘江上相逢借问君,语笑未了风吹断’ 15,若其言犹含霞吸月,火食腹肠畴能贮此16?仙与圣、顿与渐之分,何俟更仆数耶17?然乃分路扬镳,或同一轨,二先生诗不同,而语其极则一耳。今之学杜者,不惊人泣鬼,而木僵肤立;学李者,不含霞吸月,而空疏无当——是安得为李、杜?为李、杜罪人矣!许子工于诗,能去彼取此,曷患不李、杜哉!是刻既出, 二先生之集将同运并行,且俾学者各法其极,不空疏无当与木僵肤立乎?剞劂之功18,实弘多矣19

余之序,姑述昔人之论,明刻者之旨,以复许子之问。若曰评骘二先生诗20,是蛙坐井而谈苍旻广狭21、鼠饮河而测洪流浅深也,则吾岂敢。

【题解】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之三十三。作者王稚登(1535-1612),字伯,明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移居吴门(今苏州),书法家、诗人。著有《王伯集》、《晋陵集》、《金阊集》、《弈史》、《丹青志》、《吴社编》、《燕市集》、《客越志》等

这是作者为第一部李杜合刻诗集作的序言,着重阐述了一为仙、一为圣的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异同。比之于禅家的顿悟和渐悟,李在于“顿”而杜在于“渐”;李“若其言犹含霞吸月,火食腹肠畴能贮此?”,杜则“匠心独苦”而“惊人泣鬼”;但就两人在“诗无敌”和“作诗苦”的不同境界中能各自达到其极致、达到其古典诗歌创作的高峰而言,正所谓“分路扬镳,或同一轨,二先生诗不同,而语其极则一耳”。同时高度盛赞了许元合刻李杜诗集对于“学者各法其极”的“剞劂之功”。

注释

1许元,生平事迹不详,俟考。

2伧父,晋、南北朝时,南人讥北人粗鄙,蔑称之为伧父,后用以泛指粗俗、鄙贱之人,犹言村夫。《晋书·文苑传·左思》:“初, 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昨有一伧父来寄亭中,有尊贵客,权移之。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南朝谓北人曰‘’,或谓之‘虏父’。”

3偃然,骄傲自得貌。《新唐书·突厥传上》:“至则车鼻偃然无入朝意, 华谋与葛逻禄共劫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四:“国(武国)至山阳,偃然自大,受全(李全)庭参,全军忿怒,囚而杀之。”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一》:“意气扬扬,偃然自得。”  嚆矢,响箭。因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犹言先声。《庄子·在宥》:“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成玄英疏:“嚆,箭有吼猛声也。唐陈越石《太甲论》:“司马氏之有天下,其始也未尝不伊不周,其终也未尝不羿不浞,皆取伊周以为嚆矢也。《孟子》曰:‘无伊尹之心则篡也。’有旨哉!”

4袒将谁左,犹言偏向一方是谁的差错。

5禅人,参禅之人。  顿渐,顿悟和渐悟,皆佛家语。顿悟,谓不假时间和阶次,直接悟入真理。晋宋间已有道生立顿悟义,后为“直指人心,顿悟成佛”之旨,禅宗南宗更主其说。与渐悟、渐修相对。《宋书·夷蛮传·天竺迦黎国》:“宋世名僧有道生……幼而聪悟,年十五,便能讲经。及长有异解,立顿悟义,时人推服之。”《坛经·般若品》:“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令自本性顿悟。”唐元稹《梦游春》:“结念心所期,返如顿悟。明陈士元《〈象教皮编〉序》:“儒家立训平易,而持行难于有终;不若佛之旨趣元微,而顿悟得于顷刻。”  渐悟,谓渐次修行,心明累尽,方能达到无我正觉境界,与顿悟相对。南朝宋谢灵运《与诸道人辩宗论》:“释氏之论,圣道虽远,积学能至,累尽鉴生,不应渐悟。”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昙斌》:“初止新安寺,讲《小品》、《十地》,并申顿悟、渐悟之旨。

6诗无敌,见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7作诗苦,见李白《戏赠杜甫》:“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8语其极,犹言道出其极致、其最为精到之处。

9见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0见杜甫《北征》。

11见杜甫《戏作花卿歌》。

12见李白《独漉篇》。

13见李白《白头吟》。

14见李白《山人劝酒“东风”当作“春风”

15见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16畴,疑问代词,谁。《后汉书·张衡传》:“时亹亹而代序兮,畴可与夫比伉?”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非命世大贤,以仁义为己任者,畴能救而振之乎?”

17俟,等待。《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更仆数,谓计算。《明史·忠义传序》:“仁、宣以降,重熙累洽,垂二百载,中间如之征,土木之变,宸濠之叛,以暨神、熹两朝,边陲多故,沉身殉难者,未易更仆数

18剞劂(jījué),雕板、刻印。明周履靖《〈锦笺记〉题录》:“剞劂生涯日,诗书艺业长。刻字的候列位老爷刊同年

19弘,扩大、推广、光大。《字汇》:“弘,大之也。”《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0评骘(zhì),评定。 唐柳宗元《柳常侍行状》:“敢用评骘旧行,敷赞遗风。”集注引童宗说曰:“《文》云:,定也,升也。,音质。明归有光《与沉敬甫书》之八:“曾见《顾恭人寿文》否?敬甫试取评骘,不知于曾子固如何?

21,苍天。晋陶潜感士不遇赋》:“苍遐缅,人事无已。”宋苏轼《和王》之一:“白故交空掩卷,泪河东注问苍

李翰林分体全集序

·王稚登

古今论诗者,自三百、十九而后必遵李、杜1。李才情俊2,杜才情郁3;李情旷达4,杜情孤愤5;李若飞将军用兵6,不按古法,士卒逐水草自便7;杜则肃部伍8,严刁斗9,西宫卫尉之师也10。供奉读书匡山11,鸟雀就掌取食12,散金十万如飞尘13,沉湎至尊之前,啸傲御座之侧,目不知有开元天子14,何况太真妃、高力士哉!当其稍能自屈15,可立跻华要16,乃掉臂不顾,飘然去之,坎以终其身17。迨长流夜郎18,与魑魅为伍19,而其诗无一羁旅牢愁之语20,读之如餐霞吸露,欲蜕骨冲举21,非天际真人胸臆,畴能及此22?其放浪于曲生柔曼23,醉月迷花,特托而逃焉耳24

予友刘少彝取李、杜集合刻之25。前此非无合刻者,然苍素溷淆26,玄黄杂沓27,笺注训诂,人自为政,蒙茸猥琐28犹疥厉、虮虱29,使二先生之作,不免珠残玉碎,未常不扼腕□体,掩卷太息。少彝皆削去之30,正其舛讹31,定其真赝32,芟薙其重复庞杂33,品列昭分34,诸体各以类从,名曰分体,以李序见属35。展读之际,使耳目涤清,神情开朗,诚哉千古大快也。

予生平敬慕青莲,愿为执鞭而不可得36。窃谓李能兼杜,杜不能兼李,李盖天授,杜由人力,轨辙合迹,鞅辔异趋,如禅宗有顿有渐37,难与耳食之士言也38。少彝工于诗,清俊似太白,沉郁似子美,故于二集恒津津焉39,此刻成而纸价当十倍矣。

予怪夫宗李者画虎难成,妄加訾议40,指永王之事为从逆。嗟乎!禄山篡乱41,翠华西幸42,灵武之位未正43,社稷危于累棋。璘以同姓诸王建义旗,倡忠烈,恢复神器44,不使未央井中玺落群凶手45。白亦王孙帝胄,慨然从之;识郭令公于行间46,卒复唐祚47。甫虽间关行在48,流离秦陇49,非不谓忠,然视白之功,眇矣。夫璘非逆,而从璘者乃为逆乎?王维亦尝陷贼50,以“凝碧管弦”诗获免51。青莲故不幸而罗销骨之口52,岂不冤哉!

予序其集,而并论其人若此,少彝以为然与否耶?

【题解】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之三十三。作者介绍见前文《合刻李杜诗集序》题解。

这是作者为刘世教(少彝)编纂刊刻的《合刻李杜分体全集》中的四十二卷李诗写的序言。在和杜诗比较的同时,着重强调了李诗的“才情俊”、“旷达”和行文的“若飞将军用兵,不按古法”,并进而阐述了形成李诗“如餐霞吸露,欲蜕骨冲举”风格的思想性格成因,也对李白从事作了辩解。同时,高度肯定了刘氏编纂刊刻此集的“正其舛讹,定其真赝,芟其重复庞杂,品列昭分,诸体各以类从”的“千古大快”之功。

【注释】

1三百,诗三百,指《诗经》。《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刑疏:“按,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后以“三百”指代《诗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三百之蔽,义归无邪。”  十九,指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一般认为是汉末无名士人所作,至南朝梁萧统编《文选》时合为一组。诗中多表达下层士人的仕途失意和及时行乐思想,也有写行旅之苦和婚姻问题的作品,基调感伤低沉。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

2俊,俊逸,英俊洒脱、超群拔俗意。唐杜甫《春日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3郁,沉郁,深沉含蓄、积滞抑郁意。隋薛道衡《奉和月夜听军乐应诏诗》:“沉郁兴神思,眺听发天章。”唐李益《城西竹园送裴佶王达》:“怆怀非外至,沉郁自中肠。”

4旷达,开朗、豁达,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晋书·裴传》:“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奉身散其操,谓之旷达。宋叶适《朝奉黄公墓志铭》:“天性旷达,不作疑吝;推己利人,不自封殖。”

5孤愤,本为韩非所著《韩非子》篇名,后用以表示孤高嫉俗而产生的愤慨之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司马贞索隐:“孤愤,愤孤直不容于时也。”唐刘知几《史通·自叙》:“虽任当其职,而吾道不行;见用于时,而美志不遂。孤愤,无以寄怀。

6飞将军,指李广(?—前119),西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著名军事家。先后任骑郎将、骁骑都尉、未央卫尉、郡太守,镇守边郡使匈奴多年不敢犯境,有飞将军之誉。

7《史记·李将军列传》:“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8肃,整饬、整肃。

9刁斗,古代行军用具。斗形有柄,铜质。白天用作炊具,晚上击以巡更。《史记·李将军列传》:“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裴集解引孟康曰:“以铜作器,受一斗,昼炊饭食,夜击持行,名曰刁斗。”一说铃形。司马贞索隐引荀悦云:“刁斗,小铃,如宫中传夜铃也。”南朝梁虞羲《咏霍将军北伐》:“羽书时断,刁斗昼夜惊。唐李颀《古从军行》:“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10西宫。这里泛指皇室宫禁。  卫尉,汉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隋以后改掌军器、仪仗等事。

11供奉,即翰林供奉,指李白。  匡山,见明杨慎《李诗选题辞》注14

12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又者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

13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14开元天子,开元为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开元天子指唐玄宗李隆基。

15自屈,委屈自己,即委曲求全之意。《汉书·王莽传上》“忠臣之节,亦宜自屈,而信主上之义。”《三国志·蜀志·杜微传》“以谓贤愚不相为谋,故自割,守劳而已,不图自屈也。《宋书·刘穆之传》“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宋真德秀《送徐元杰子祥序》“至其所守,则见枉于有司,不肯自屈以求合。

16立,立时、立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立奉璧来。”宋王谠《唐语林·雅量》:“上大怒,立命斥出。”宋王安石《伤仲永》:“指物作诗立就。”  跻,登、上升。《说文》:“跻,登也。”《易·震》:“跻于九陵,勿逐。”《诗·豳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  华要,犹显要,指显贵清要的职位。《宋书·孔传》:“记室之局,实惟华要,自非文行秀敏,莫或居之。”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三:“论而当,当施行之;论而不当,自有公议,不宜以语言见侵,便怀私忿,况身在华要,宜务宽大。”《辽史·耶律胡吕传》:“以善战,屡更华要,迁千牛卫大将军。”

17,又作坎廪,困顿、不得志。《楚辞·九辩》:“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杜甫《丹青引》:“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缠其身。”  

18迨,到、及。唐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始从青衿岁,迨此白发新。”宋苏瞬钦《上范希文书》:“故某自少小,迨于作官,所为不敢妄。”  夜郎,见唐颢《李翰林集序》注54

19魑魅,这里指荒凉、边远的地带。语本《左传·文公十八年》:“投诸四裔,以御螭魅。”宋苏轼《到常州谢表》之一:“已分没身,寄残骸于魑魅;敢期择地,收暮景于桑榆。”

20牢愁,忧郁、愁烦。《汉书·扬雄传上》:“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宋刘克庄《次韵实之春日五和》之二:“牢愁余五分白,健思君才十倍多。

21蜕骨,道家所谓灵魂升天后的骸骨。宋苏轼《昭灵侯庙碑》:“庙有穴五,往往见变异,出云雨。或投器穴中,则见于池,而近岁有得蜕骨于池者,金声玉质,轻重不常,今藏庙中。”明唐顺之《与姜编修廷善书》:“崇安、建阳之间诚是仙灵窟宅,昔人蜕骨,在在有之。”   冲举,道家谓飞升成仙。明袁伯修《袁宗道传》:“自古之冲举者,岂尽枯槁耶?”《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吾冲举有日,弟子中有能举此函者便为嗣法。

22畴,谁。

23曲生,酒的别称,典出唐郑《开天传信记》:道士叶法善居玄真观,有朝客数十人来访,解带淹留,满座思酒。突有一人傲睨直入,自称曲秀才,抗声谈论,一座皆惊,良久暂起,如风旋转。法善以为是妖魅,俟其复至,密以小剑击之,随手坠于阶下,化为瓶酝盈瓶。坐客大笑饮之其味甚佳。坐客醉而揖其瓶曰:“曲生风味,不可忘也。”后因以“曲生”代酒。

柔曼,谓姿容婉媚。《汉书·佞幸传赞》:“柔曼之倾意,非独女德,盖亦有男德焉。”颜师古注:“曼,泽也,言其泽柔而色理光泽也。”《隋书·后妃传序》:“甘心柔曼之容,罔念幽闲之操。”

24此谓因以“放浪于曲生柔曼,醉月迷花”为寄托,故能逃脱于“长流夜郎,与魑魅为伍”的“羁旅牢愁”,而能作出“读之如餐霞吸露,欲蜕骨冲举”的出自“天际真人胸臆”的诗作来。

25刘少彝,即刘世教,字少彝,明海盐(今浙江海盐县)人,藏书家、学者,工诗擅书。生卒年不详,约隆庆、万历年间在世。

26苍素,青黑色和白色。  溷淆,亦作溷殽,混乱、杂乱。《汉书谷永传》:“乱服共坐,流湎媟嫚,溷无别。汉王符《潜夫论叙录》:“忠佞溷淆,各以类进。”汪继培笺:“《五行志》又作‘溷肴’。”唐元稹《江边》:“怪频栖息,跳蛙颇溷

27玄黄,黑色和黄色。  ,亦作杂沓,纷繁杂乱状。《汉书·扬雄传》:“骈罗列布,鳞从杂沓兮。

28笺注,注释文义。唐韩愈《施先生墓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宋苏辙《初发嘉州》:“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  训诂,解释古文字义。《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特令校书郎贾逵为之训诂。”

 蒙茸,蓬松、杂乱状。《史记晋世家》:“狐裘蒙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集解引服虔曰:“蒙茸以言乱貌。”《文选扬雄〈甘泉赋〉》:蚩尤之伦,带干将而秉玉戚兮,飞蒙茸而走陆梁。”吕延济注:“蒙茸、陆梁,乱走

 猥琐,亦作猥,鄙陋卑劣、庸俗卑下。元李治《敬斋古今补遗》卷五:“猥琐者,鄙猥琐屑云耳,故至今谓人蹇浅卑污而不能自立者,皆谓之猥琐。” 明高攀龙《身心说》:“终日营营扰扰,一身心弄得猥琐龌龊,不觉醉生梦死过了一生,岂不可哀!

29疥,疥疮。  厉,通疠、癞,恶疮。

30削,删削、删除,指删改文字。《汉书》:“有司请定法,削则削,笔则笔,救时务也。”颜师古注:“削者,谓有所删去,以刀削简牍也。

31正,订正。  舛讹,差错、讹误。《辽史·太祖纪下》:“舛讹归正,遐无愆。清张廷玉《上〈明史〉表》:“第以长编汗漫,抑且杂记舛讹。靖难从亡,传闻互异;追尊议礼,聚讼纷

32真赝,真伪、真假。

33,音shān tì ,删除。清方苞《书删定〈荀子〉后》:“其篇完者,所芟几半。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古人传述亦有异同例》:“盖以其与本篇文义无关,而古本相传,不敢竟从芟,姑存大略耳。

34品列,品次。  昭分,清楚地分别开来。

35李序,当指下面第三篇明李维桢《合刻李杜分体全集序》。

36执鞭,举鞭为人驾车,表示景仰追随。《史记·管晏列传赞》:“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37有顿有渐,参见明王稚登《合刻李杜诗集序》注5

38耳食之士,轻信别人话的人。耳食,谓不加省察,轻信传闻。《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司马贞索隐:“言俗学浅识,举而笑秦,此犹耳食不能知味也。”《明史·邹元标传》:“论一事当惩前虑后,毋轻试耳食。”

39津津,兴味浓厚的样子。宋葛胜仲《南乡子·九日黄刚定再索席间作》:“谈麈生风霏玉屑,津津。”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四:“两君于词,皆属最下乘……而世顾津津称之,何也?”

40訾议,亦作訿议,非议之意。汉桓宽《盐铁论·诏圣》:“瞽师不知白黑而善闻言(音),儒者不知治世而善訾议。”宋周《清波杂志》卷八:“文采典重如此,岂可以时谐之迹而加訾议。

41禄山篡乱,安禄山篡乱,参见宋巩《李太白文集后序》注25

42翠华西幸,指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攻破潼关,攻入长安,逼使唐玄宗仓惶入蜀避难事。  翠华,天子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或车盖,常代指御车或帝王。《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建翠华之旗,树灵之鼓。李善注:“翠华,以翠羽为葆也。”南朝梁沈约《九日侍宴乐游苑》:“虹旌迢递,翠华葳蕤。”唐陈鸿《长恨歌传》:“潼关不守,翠华南幸。”宋陆游《晓叹》:“翠华东五十年,赤县神州满戎狄。  幸,皇帝到达某地称幸。

43灵武,指唐肃宗李亨(711761),玄宗第三子。安史之乱中,马嵬驿兵变后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都使,负责平叛。他北上至灵武(今宁夏灵武市西北),于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史称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  灵武之位未正,此言肃宗尚未继位之时。

44神器,原本指代表国家政权的玉玺、宝鼎之类的实物,这里借指帝位、政权。《汉书·叙传上》:“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以为适遭暴乱,得奋其剑,游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颜师古注引刘德曰:“神器。也。”《文选·左思〈魏都赋〉》:“刘宗委驭,巽其神器。”吕延济注:“神器,帝位。”唐杜甫《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经纶皆新语,足以正神器。”仇兆鳌注引《汉书注》:“神器,政令也。”

45未央,本为汉宫名,这里借指皇宫。 宋苏轼《秋兴》之三:“楼前夜月低韦曲,云里车声出未央。”

46郭令公,郭子仪。  行间,即行伍间。

47卒,终于。  唐祚,唐王朝政权的延续。

48甫,杜甫。  间关,在这里是不时地关注、关心的意思。  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或巡行所到的地方。《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右将军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大将军……遂囚建诣行在所。”裴集解引蔡邕曰:“天子自谓所居曰‘行在所’,言今虽在京师,行所至耳。”《汉书·武帝纪》:“三老孝弟以为民师,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颜师古注:“天子或在京师,或出巡狩,不可豫定,故言行在所耳,不得亦谓京师为行在也。”《晋书·忠义传·嵇绍》:“绍以天子蒙尘,承驰诣行在所。 宋李纲《编类建炎制诏奏议表札集叙》:“某建炎初,自领开封府事,蒙恩除尚书右射兼中书侍郎,以六月一日至南京行在所供职。

49流离秦陇,谓安史之乱后杜甫流离于秦、陇一带。

50王维亦尝陷贼,天宝十五年(756)安史叛军攻陷长安、洛阳后,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旧唐书·王维传》:“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51“凝碧管弦”诗获免,王维在陷安禄山叛军中任伪职期间曾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平叛后获肃宗嘉许而得到豁免。《旧唐书·王维传》:“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

52罗,罗致、招致。  销骨,灭绝骨肉之亲,形容毁谤之言害人之烈。《文选邹阳〈于狱中上书自明〉》:“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李善注:“毁之言,骨肉之亲,为之销灭。”唐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积毁方销骨,微瑕惧掩瑜。”

合刻李杜分体全集序

·刘世教

自三百篇后1,学士大夫称诗之盛,前无逾汉,而后宜莫唐2。若开元、天宝间陇西、襄阳二先生出3,遂穷诗律之能事4,观于是止矣5

是二先生者,其雄材命世同6,其横绝来祀同7,坎壈弗得志又无弗同8。顾千载而下9,使人披其编10,想见其为人,若陇西不胜乐、而襄阳不胜忧者,何也?陇西趋《风》11,《风》故荡詄出于情之极12,而以辞群者也13;襄阳趋《雅》14,《雅》故沉郁入于情之极15,而以辞怨者也16。趋若异而轨无勿同,故无有能轩轾之者17。盖自唐以后,诸尚论之士,人持其指而莫之一,迨近世琅琊长公而二先生之论始定18。顾陇西好称古调19,其于近体若雅意所不屑20;而襄阳沾沾此技21,篇什最称繁富,意又若不屑古调者。然陇西之于古,离之不啻远22,而襄阳象貌色泽23,犹若未尽澌灭也者24,是又二先生同异之微指25,可解而不可解者也。

于戏!当汉盛时,《子虚》之赋奏至26,使人主冀幸同时而虑不可得27;而是二先生者,佹遇而佹失之28,终其身抑塞而弗获少信29,彼中郎、太中、文园、都尉诸人30,即遇合虽殊,要之无一废弃者31,胡二先生之湮没甚也32?盖观汉诸君子之无失职33,而知其时人无弗尽之材;观二先生之失志,而知其时材多未尽之用。此固当世得失之林34,而二代治乱之朕也35,其故盖难言之矣。

不佞少习其言36,薄有当阳之癖37,而不无憎其编次之淆杂38。时从藏书家询求善本,弗可得。每读昔人所笺诂39,往往未终简而辄弃去40。窃不自量,间尝区分其体裁41,拟尽搜诸家训故之籍42,笔削为一家言。方屈首俗业43,困京兆者十年44,已困公车者又十年45,铅椠屡更46,杀青未竟47。客岁南迈48,从子鉴进而请曰49“先生必将笺而后行乎?夫解者之不必笺,而笺者之不必解也。”于是相与谋之梓人50,而二竖肆眚51,乃与友人姚君孟承往复参订,始克卒业。诸所厘正52,颇极苦心,语具凡例中。再逾年,始获竣事53,辄论著其事54,质诸同好55。夫自二先生分辔而驰,而士各以其质之所近尸且祝焉56,有能夾享一堂之上者57,吾未见其人也。今而后庶几有并撷其精58,而上探盛汉,以直溯《风》、《雅》之绪者59,必自兹籍始矣。

万历元困敦夏六月朔60,平原刘世教序61

【题解】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之三十三。作者刘世教,字少彝,明海盐(今浙江海盐县)人,藏书家、学者,工诗擅书。生卒年不详,约隆庆、万历年间在世。

这是作者为自己编纂刊刻的《合刻李杜分体全集》所写的序言。论定、阐明了李、杜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以及二者身世和诗歌渊源、风格的异同,对两位诗人的不得志抱以了极大同情,尖锐地抨击了诗人所处的难以得志的时代。同时简略地叙述了编纂刊刻《合刻李杜分体全集》的缘由和经过,希望此集的行世能让今后的学人“并撷”李、杜两位旷代才人的精华,“而上探盛汉,以直溯《风》、《雅》之绪”。

【注释】

1三百篇,指《诗经》。参见前文明王稚登《李翰林分体全集序》1

2逾,超过、超越。  宜,合宜。

3陇西、襄阳二先生,指李白与杜甫,李白祖籍陇西(今甘肃秦安),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故有此称。

4穷,极、极尽,达到极致。《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5观于是止矣,即“观止”之意,意谓看到这里可以休止了,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已好到极点,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见舞《韶》者,曰:‘……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6雄材,同雄材,谓才能出众之人。唐杜甫《冬到金华山观》诗:“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  命世,著名于当世,多用以称誉有治国之才者。《汉书·楚元王传赞》:“圣人不出,其间必有命世者焉。”唐高适《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信知命世奇,适会非常功。”

7横绝,超绝、超越。汉刘邦《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来祀,来年、后世。汉王充《论衡·答佞》:“太史公记功,故高来祀,记成则著效明验,揽载高卓,以仪(张仪)、秦(苏秦)功美,故列其状。《宋书·谢灵运传》:“拨楚旅之休烈,传芳素于来祀。

8壈,,又作坎廪,困顿、不得志。《楚辞·九辩》:“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杜甫《丹青引》:“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缠其身。”  无弗同,没有不同的。  

9顾,表轻微的转折,略相当于“而”或“不过”。《战国策·燕策》:“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史记·魏公子列传》:“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10披,这里是翻阅、披览的意思。唐韩愈《进学解》:“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11《风》,指《诗经》中的《国风》。

12,当为荡佚之误。荡佚,放纵、不受约束。《后汉书·冯衍传下》:“常务道德之实,而不求当世之名,阔略杪小之礼,荡佚人之事。李贤注:“放荡纵逸,不拘恒俗也。”

13群,即孔子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语中字之意,合群的意思,朱熹注为和而不流

14《雅》,指《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

15沉郁,深沉含蓄、积滞抑郁意。隋薛道衡《奉和月夜听军乐应诏诗》:“沉郁兴神思,眺听发天章。”唐李益《城西竹园送裴佶王达》:“怆怀非外至,沉郁自中肠。”

16怨,即孔子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语中字之意,怨怼、怨愤的意思,朱熹注为怨而不怒

17轩轾,车前高后低为轩,前低后高为轾,引申为高低、轻重、优劣。语出《诗·小雅·六月》:“戎车既安,如轾如轩。朱熹集传:“轾,车之覆而前也。轩,车之却而后也。凡车从后视之如,从前视之如轩,然后适调也。南朝宋颜延之《又释何衡阳达性论》:“唱言穷轩轾,立法无衡石。唐刘禹锡《楚望赋》:“亦有轻舟,轩泛浮。”《明史·万士和传》:“士和曰:‘朝廷设二使,如左右手,非有轩轾’”

18迨,及、至、到、等到。唐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始从青衿岁,迨此白发新。”宋苏瞬钦《上范希文书》:“故某自少小,迨于作官,所为不敢妄。”明归有光《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琊长公,当指《合刻李杜诗集序》和《李翰林分体全集序》的作者王稚登。王居吴门(今苏州),因吴门唐代曾称长洲,故称其为长公。  二先生,指李白、杜甫。

19顾,同注7  古调,即古体、古风。

20雅意,本意、素来的意愿。《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大将军霍光缘上雅意,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号,曰孝武皇后。”颜师古注:“雅意,素旧之意。”宋欧阳修《送京西提点刑狱张驾部》:“职清事简称雅意,蠹书古晨装轻。 俞樾 《诸子平议·扬子法言一》“‘众人所不能’,今按,正文初无如天之李氏增益其义,诚非扬子雅意。

21沾沾,执着、拘执。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又俞仲蔚古调本是名家,五言律亦不恶,沾沾为七言律不已,何也?”

22离之不啻远,意谓远离了前人之古风,实大有创新也。不啻,不仅、不止、何止。《书·多士》:“尔不克敬,尔不啻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孔传:“不但不得还本土而已,我亦致天罚于汝身。”《后汉书·冯衍传上》:“四垂之人,肝脑涂地,死亡之数,不啻太半。”宋楼《霜天晓角·梅》:“月淡风轻,黄昏未是清。吟到十分清处,也不啻、二三更。”

23而襄阳象貌色泽,当指于“古”(古风)之“象貌色泽”。

24澌灭,消亡、消失。元刘《隐居通议·杂录》:“往时故,销磨澌灭,后生小子,无能之。明沉德符《野获编·佞士·人无赖》:“通政张龙以占民妇章氏事发,投钱门下,因假名挟骗财物,至坐法论斩,而朝士之体澌灭尽矣。

25微指,即微旨,亦作微,精深微妙的意旨。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究洞圣人之微”《后汉书·徐防传》:“孔圣既远,微旨将,故立博士十有四家,设甲乙之科,以勉劝学者。唐李翰《殷太师比干碑》:“夫子称殷有三仁,岂无微旨?”宋叶适《沉仲一墓志铭》:“有彬老者,北游程 氏师生间,得性命微旨,经世大意。

26《子虚》,即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27冀幸,侥、希冀之意。《管子·君臣下》:“上无浸淫之论,则下无冀幸之心矣。”《后汉书·班超传》:“如不蒙救护,超后有一旦之变,冀幸超家得蒙赵母、卫姬先请之贷。

28,这里作屡解。遇而失,即屡遇而屡失。

29抑塞,压抑、阻塞。《宋书·谢方明传》:“而守宰不明,与夺乖舛,人事不至,必被抑塞。”  少信,稍微的信任。

30中郎、太中、文园、都尉,皆汉代官名,中郎即中郎将,太中即太中大夫,文园即文园令,都尉有关都尉、农都尉、属国都尉、水衡都尉等等之别,这里分别指汉武帝时期任过中郎将的苏武、任过太中大夫的卫青、任过文园令的司马相如和任过骁骑都尉的李广。

31要之,要而言之、总之。《史记·张仪列传论》:“要之,此两人(指苏秦、张仪)真倾危之士哉!”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剑门关皆石,无寸土;潼关皆土,无拳石。虽皆号称天下险固,要之潼关不若剑门。”

32胡,疑问词,何、为什么。《广雅·释诂三》:“胡,何也。”《诗·魏风·伐檀》:胡取禾三百廛兮?  湮没,埋没。《后汉书·蔡邕传》:“适作《灵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因李之乱,湮没多不存。”唐 殷尧藩 《端午日》:“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33汉诸君子,指前文中郎、太中、文园、都尉诸人。

34林,众多。《白虎通》:“林者,众也。万物成熟,种类众多也。”柳宗元《贞符》:“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

35二代,指汉、唐两代。  朕,征兆、迹象。《庄子·应帝王》:“体尽无穷,而游无朕。”《鬼谷子》:“变化之朕焉。”

36不佞,谦辞、谦称。《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不佞不能与二三子同心,而以为皆有罪。”宋叶适《上西府书》:“某不佞,自以为无三者之患而独有忧世之心。”

37薄有,稍有、略有,亦为谦辞。  当阳,指杜甫先祖杜预。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晋当阳成侯姓杜氏,下十世而生依艺,今家于巩。依艺生审言,善诗,官至膳部员外郎。审言生闲,闲生甫。”据《晋书杜预传》,杜预因灭吴之功,被封为当阳成侯。  当阳之癖,杜预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等,其中《集解》为《左传》注本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收入《十三经注疏》。

38淆杂,混杂、混乱。《三国志·吴志·张温传》:“艳性狷厉,好为清议,见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南史·齐纪下·废帝郁林王》:“皇后亦淫乱,斋通夜洞开,内外淆杂,无分别。

39笺诂,笺注、训释。宋水心《习学记言》:“以经为正而不汨于章读笺诂,此欧阳读书法也。”明黄佐《与崔洹野》:“笺诂者,圣经之翼也;诸子者,微言之遗也;史牒者,来今之准也;杂文者,蕴积之叶也。”

40辄,总、每每。《汉书·爰昂传》:“昂素不好晁错,错所居坐,昂辄避。”

41间,不时、断断续续的。  尝,曾经。

42拟,打算。 搜,通搜,求索、寻找。《左传·隐公五年》:“故春搜夏苗,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杜预注:,索择不孕者。《文选·陆机·辩亡论上》:“于是讲八代之礼,搜三王之乐。”  训故,即训诂。《汉书·儒林传·丁宽》:“作《易》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王先谦补注:“故字同。宋洪适《回霍新恩启》:“闻仁义道德之,讲习渊源;识鸟兽草木之名,贯穿训故。

43屈首,犹埋头,指专心、下功夫。《史记·苏秦列传》:“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宋王安石《祭丁元珍学士文》:“我初闭门,屈首书诗。”  俗业,俗务,这里指为应科举而刻苦攻读。

44京兆,京城。

45公车,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46铅椠古人书写文字的工具。铅,铅粉笔;椠,木板片。语出《西京杂记》卷三:“扬子云好事,常怀铅提椠,从诸计吏,访殊方域四方之语。”隋江总《皇太子太学讲碑》:“外史所掌,广内所司,靡不饰以铅,雕以素,此文教之修也。

47杀青,古时把书写在竹简上,为防虫蛀须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后泛指写定著作。《后汉书·吴传》:欲杀青简以写经书。李贤注:“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谓之杀青,亦谓汗简。宋陆游《读书》:“《三苞》奇字已杀青。”

48客岁,去年。  南迈,南行。

49从子,侄子。《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卫人立其从子圃,以守石氏 之祀,礼也。”杨伯峻注:“从子,兄弟之子也。亦谓之犹子。”  鉴,作者侄子刘鉴,家广州。

50梓人,木工,这里指刻制印版的工匠。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盖当代板本盛行,刻者工直重,必精加校,始付梓人

51二竖,病魔之意。语出《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晋葛洪《抱朴子贵贤》:“二之疾既据而募良医,栋之祸已集而思谋夫,何异乎火起乃穿井,觉而占田哉!  肆眚,宽赦罪人。《春秋·庄公二十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眚。”杜预注:“赦有罪也。”《后汉书·王符传》:“论者多曰:‘久不赦则轨炽,而吏不制,宜数肆眚以解散之。’此未昭政乱之本源,不察祸福之所生也。”  二竖肆眚,这里是病愈的意思。

52厘正,考据订正。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序》:“先君宣父,厘正遗文,缉其精华,褫其烦重。

53竣事,完事、完工。宋周密《齐东野语·杨府水渠》:“三昼夜即竣事。”

54论著,论议和著述。

55质,质询。 诸,之于的合音合义。

56近,接近。  尸且祝焉,即尸祝,古代祭祀时对神主掌祝的人,或称主祭人;又为祭祀,再引申为崇拜。《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郭象注:“庖人尸祝,各安其所。”成玄英疏:“尸者,太庙之神主也;祝者,则今太常太祝是也;执祭版对尸而祝之,故谓之尸祝也。”明宋濂《题傅氏诰敕后》:“金昌年尝浚慈湖,溉田千顷,民至今尸祝之。”清钱谦益《赵叙州六十序》:“赵君中蜚语,冠以归,蜀人迄今尸祝之。

57夾,通夹;夾享,二者同享。

58庶几,或许、差不多。《史记·秦始皇本纪》:“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宋史·文天祥传》:“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59绪,这里是遗风、传统的意思。

60万历,明神宗朱翊钧年号。  ,即玄,天干中壬的别称。《尔雅释天》:“(太岁)在壬曰玄  困敦,十二支中子的别称。《尔雅·释天》:“太岁在子曰困敦。   困敦,即壬子年。  朔,夏历每月初一日。

61平原郡(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据《元和姓纂》,平原刘氏支系众多,皆出自汉高祖之子淮南厉王刘长之后)为作者一系刘姓之郡望,故自称平原刘世教。

合刻李杜分体全集序

·刘  

予伯父少彝先生刻《李杜分体全集》,役将竣,客有以私问者曰:“青莲、少陵两公并为诗坛不祧之主1,固也。然而饭颗之逢2,阴铿之拟3,尔时两公相轻已甚4。自唐迄今,贤豪扬扢5,左右互袒6,几成聚讼。意者都官南面7,各全其尊8,而埒享一堂9,吾未见灵之妥也10。夫诗之合离11,主兴象不主体裁12;篇之瑜颣13,征识力亦征齿候14。昔人编年,不为无据,矧二公集中一题而古今其体15,讵容擘裂16。今妄顾原本,惟体之从,分则分矣,奈剥肤何?

予曰:“唯唯、否否17,客曙其一18,未曙其二。夫埙篪异窍而叶奏19,圭璧殊制而俪珍20,物固有之,人亦宜然。李杜齐名,光焰千古,后之君子,谁能轩轾21?即或偏嗜者畸赞22,颛诣者谬诎23,抑何关两公之殿最耶24?至如杜之推李,倾倒郑重,层见篇什;李之心服,宁自口出。偶摭一语,谓其相轻,二公有知,政堪颐解25 夫诗有古近律绝,体莫备于唐代,而妙莫兼于两公。第世行本少有善者26,编年杂陈27,作者之心目交眯;分类纠庞28,作者之形神不凑。衷而裁之29,无如分体。虽然,更有说焉。太史公曰:‘《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30’予伯父固云:李源《风》,杜源《雅》31。相提而论,乃知两公之诗,体从《风》《雅》出,而情从愤入矣。李何愤愤?宫邻之阶历32。杜何愤愤?皇舆之洊倾33。然青莲《粱父》《行路》诸吟34,《巧言》《巷伯》之伦也35 少陵《骊山》《洞房》等咏36,《匪风》《下泉》之思也37。其存君兴国,发于性情心术之隐者。夫既合,不翅合38,而或《风》或《雅》,互为经纬,非古近殊体,几于分无可分。伯父殚二十余年丹铅之功于二集39,而以纂次当穷愁之着书40,史迁所称发愤,述之于作,将无同乎哉?而子犹规规然猜其后41,吾亦谓子望洋向若42,不免见笑于大方之家。”客哑然谢去。

书成,爰志其语于末简43

【题解】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之三十三。作者刘鉴,字明远,家番禺(今广州),为刘世教侄子。明代画家,以画松著名。余皆不详。

这是作者为伯父刘世教编纂刊刻的《合刻李杜分体全集》所写的序言。以答客难的方式,批驳了认为李、杜互为相轻,或于二者之间各有偏袒,以及对于分体编集的非难等等错误看法,强调了“体莫备于唐代,而妙莫兼于两公”、“两公之诗,体从《风》《雅》出,而情从愤入”,肯定了李、杜的诗歌成就和地位,阐明了分体编集的必要及其重要意义。

【注释】

1不祧,古代帝王的宗庙分家庙和远祖庙,远祖庙称祧。家庙中的神主,除始祖外,凡辈分远的要依次迁入祧庙中合祭,永不迁移的叫做不祧。唐元稹《迁庙议状》:“若以为后代有功有德者,尽为不迁之庙,则成康刑措,宣王中兴,平王东周之始王,并无不祧之,岂非有功有德哉?”《宋史·礼志九》:“今太祖受命开基,太宗承大宝,则百世不祧之庙矣。

2饭颗之逢,李白《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3阴铿之拟,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4尔时两公相轻已甚,宋陈正敏《遁斋闲览》:“或谓评诗者以甫期白太过,反为白所诮。王荆公曰:‘不然。甫赠白诗,则曰:“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但比之庾信、鲍照而已。又曰:“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铿之诗,又在鲍、庾下矣。饭颗之嘲,虽一时戏剧之谈,然二人者,名既相轧,亦不能无相忌也。’”

5(音gǔ扬抑、褒贬、评说。明谢肇《五杂俎·人部三》“唐人精书学者,无逾孙过庭所著《书谱》,扬扢藴奥,悉中綮

6袒(音tǎn),唐柳宗元《平淮夷雅》:“士获厥心,大骧。

7意者,表示测度,大概、或许、恐怕。《墨子·公孟》:“今吾事先生久矣,而福不至,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汉刘向《说苑·君道》:“桑者,野草也,而生于朝,意者国亡乎?明李贽《复邓石阳书》:“独念乞之辱,心实耻之,而必不得免者何居?意者或借闻见以为聪明,或藉耳目以为心腹   都官南面。意谓都居于面南而坐的尊位。

8各全其尊,各保全其受尊崇的地位。

9埒,音liè,等同、并立。  埒享,同等享有。

10灵,假借为良,善、好的意思。《广雅》:“灵,善也。  灵之妥,谓处置之妥善、妥当。

11合离,本是聚合与分离的意思,这里是指按一定的标准,或分或合,重新编次诗集。

12兴象,诗词中的意境。唐殷《河岳英灵集·孟浩然》:“至如‘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无论兴象,兼故实。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陶翰》:“为诗词笔双美,既多兴象,备风骨。

13lèi),瑜,玉的光采;,丝上的结。,意为优点和缺点。清刘大《乌程闵君墓志铭》:“或以文章就正,其白黑瑜,一皆其本真,不稍宽贷。

14征,表现出来的外在征象。  识力,识别事物的能力。明锺惺《读马冲然民部诗喜赠》:“识力权古今,声情具质文。”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昔人五岳之游,所以开扩其胸襟眼界,以增其识力,实与读书、学道、交友、事相为表里。  齿候,年龄、阅历。

15矧,况且、何况。唐柳宗元《敌戒》:“矧今之人,曾不是思。

16讵,岂。  擘裂,割裂、分离。

17唯唯,表恭敬的应答声。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王曰:‘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汉书·司马相如传上》:“齐王曰:‘虽然,略以子之所闻见言之。’对曰:‘唯唯。’” 颜师古 注:“唯唯,恭应之辞也。”      

否否,犹言不是不是,多用于应对。《史记·太史公自序》:“‘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18曙,破晓、天刚亮的时候,引申为明白、知晓。王夫之《读通鉴论·宪宗》:“惜乎公之未曙于此也。”

19埙,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又叫陶埙,也有用石、骨、象牙制成的。《说文》:,乐器也。以土为之,六孔。  篪,古代一种用竹管制成的横吹乐器,一般为八孔,其开孔数及尺寸古书记载不一。  叶(音xié),同协,和洽;奏,节奏。叶奏,乐奏相协。

20圭,古玉器。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又作珪。  璧,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亦为古代礼器,也可作饰物。  俪,成对、成双的。俪珍,共同珍贵。

21轩轾,车前高后低为轩,前低后高为轾,引申为高低、轻重、优劣。语出《诗·小雅·六月》:“戎车既安,如轾如轩。朱熹集传:“轾,车之覆而前也。轩,车之却而后也。凡车从后视之如,从前视之如轩,然后适调也。南朝宋颜延之《又释何衡阳达性论》:“唱言穷轩轾,立法无衡石。唐刘禹锡《楚望赋》:“亦有轻舟,轩泛浮。”《明史·万士和传》:“士和曰:‘朝廷设二使,如左右手,非有轩轾’”  谁能轩轾,谁能评论其高低?

22偏嗜,偏爱。  畸赞,不公正的赞扬。

23颛诣,专心学习。  谬诎,错误的诚服。

24殿最,等级高低上下的意思。晋陆机《文赋》:“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

25政,通正。  颐解,即解颐,破颜而笑。

26第,只、只是。

27杂陈,错杂陈列或呈现。《文选·宋玉〈招魂〉》:“郑卫妖玩,来杂陈些。”李善注:“杂,也;陈,列也。言郑卫二国,遣妖玩好女,来杂俱坐而陈列之。 汉枚乘《七发》:“滋味杂陈,肴糅错该。”

28纠庞,纠结庞杂。

29衷而裁之,恰当地裁定。

30语出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31见前文明刘世教《合刻李杜分体全集序》:“陇西趋《风》……襄阳趋《雅》……。”

32宫邻,指帝王左右亲幸之人。南朝齐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宫邻昭泰,荒憬清夷。”  阶历,经历。《晋书·景帝纪》:“辛亥,崩于许昌 …… 文帝表让曰:‘臣亡父不敢受丞相相国九命之礼,亡兄不敢受相国之位,诚以太祖常所阶历也。今与二祖同,必所祗惧。’”

33皇舆,国君所乘的高大车子,多借指王朝或国君。《楚辞·离骚》:“岂余身之惮怏兮,恐皇舆之败绩。”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序》:“暨永熙多难,皇舆迁   (音jiàn)倾,屡次倾颓。

34《粱父》,梁父又作梁甫,即李白《梁甫吟》。  《行路》,即李白《行路难三首》。

35《巧言》、《巷伯》,皆《诗经》篇目,见《诗经·小雅》。  之伦,之类。

36《骊山》、《洞房》,皆杜甫诗篇名。

37《匪风》、《下泉》,皆《诗经》篇目,分别见《诗经》“桧风”和“国风”。

38不翅,不啻,翅通啻。《新唐书·陆贽传》:“关东百物阜殷,士温饱,比诸边隅,不翅天地。”《金史·海陵诸子传赞》:“海陵睨人之子不翅鱼肉,而独己之子谋安,不可得矣。

39丹铅,旧时点校书籍用的朱砂和铅粉,亦借指校订之事。唐韩愈《秋怀诗》之七:“不如文字,丹铅事点勘。宋秦观《春日杂兴》诗之二:“丹铅费永晷,曲殴深愁。

40纂次,编撰、编排。宋朱熹《答刘季章书》:“纂次正之功,勤亦至矣。”元阎复《赵公墓志铭》:“伯祖师渊与朱文公纂次《通纲目凡例》。   穷愁书,典源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虞卿既以魏齐之故,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行,卒去赵,困于梁。魏齐已死,不得意,乃……凡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曾国藩自勉联:“丈夫当死中求生祸中得福,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书。

41规规然,浅陋拘泥貌。《庄子·秋水》:“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成玄英疏:“规规,经营之貌也。”晋陶潜《饮酒》诗之十三:“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宋刘《不如意》诗:“高轩与华冕,来亦如寄。规规必欲求,愈劳终不遂。

42望洋向若,语出《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3爰,乃、于是。《诗·魏风·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末简,书籍的后页。明陈烈《重刻诚意伯刘公文集后序》:“刻成授烈,序诸末简。”

合刻李杜分体全集序

·李维桢

盐官刘氏1,世绍雕龙之庆2;而孝廉少彝3,著名文苑最早。其于供奉、工部二家4,讨论穷精,盖垂二十年,二家分体全集始成。

其集以古近诸体分,而先后仍本编年,古赋及杂文如之。其体则古近律绝,各以类从,而删长短句之目。其以他人集误入者,黜之5;其确为二家所作而偶遗者,收之;其本古体而误入律,及二家自注误入目中,若字句之讹、音释之谬者,更之;其诸家注与评不尽佳,可笔则笔之6,可削则削之7。校雠yì(左“言”右“壹”)dì(左“言”右“带”)8,几无纤微憾,而要领莫重于分体矣。

盖论二家者,杨诚斋以李为神9,如列子御风无待者也10;以杜为圣,如灵均乘桂舟、驾玉车11,有待而未尝有待者也。允矣12,而体未分也。 王弇州以李五七言绝为神13,七言歌行为圣,五言次之;杜五言律、七言歌行为神,七言律为圣;而总论二家五言古选,各有所宗、所主、所贵。体分矣,而体所从来,未晰也。少彝以李好称古,于近体若不屑,而于古离之不啻远;杜若不屑古,而气象色泽若未尽离14。李趋《风》,故詄荡;杜趋《雅》,故沉郁15。即弇州亦言读李使人飘扬欲仙,读杜使人情事欲绝,第就歌行一端论,而少彝则以全集举矣。

夫诗至唐而体备,体至李、杜而众长备,而李、杜所以得之成体者,则本三百篇。《学记》曰16“三王之祭川也17,先河而后海,或原也18,或委也19,此之谓务本20”后人知有李、杜,不知有三百篇,是以学李学杜,往往失之。少彝为之分体,直指其本于《风》《雅》,学人得所从来,可以为李,可以为杜,可以兼为李、杜;可以为《风》,可以为《雅》,可以兼为《风》《雅》;可以自为圣,可以自为神,不至为李、杜作使。宁惟有功二家,其于诗道,岂曰小补之哉!是说也,少彝亦本之李、杜。

李之言曰:兴寄深远,五言不如四言。若七言靡矣,况束于声调俳优哉21!杜《戏为六绝句》,其末章意以递相祖述,未及前贤,惟裁伪体、亲《风》《雅》,则转益多师,而得汝师22。夫李、杜学诗,必本三百篇,人安能舍三百篇学李、杜?少彝见及此,宜其诗骎骎李、杜齐名也23。同参订者,姚君孟承、从子伯临,皆名下士24

【题解】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之三十三。作者李维桢(1547-1626),字本宁,明京山(今湖北省京山县)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出为陕西右参议,迁提学副使,累官布政使、礼部尚书。性乐易阔达,文章弘肆,卓负重名垂四十年。有《大泌山房集》一百三十四卷及《史通评释》等传世。

这也是为刘世教编纂刊刻的《合刻李杜分体全集》所写的序言。作者就该集的分体、编年、辨伪、拾遗、正误、注评、校雠等作了具体的说明,强调了分体编集的重要。同时也对李、杜诗歌创作的传承、成就、风格等作了阐述,肯定了此集的编纂刊刻对于“学人得所从来,可以为李,可以为杜,可以兼为李、杜;可以为《风》,可以为《雅》,可以兼为《风》《雅》;可以自为圣,可以自为神,不至为李、杜作使”的重要意义。

【注释】

1盐官刘氏,指《合刻李杜分体全集序》的作者刘世教。刘为海盐(今浙江海盐县)人,历史上海盐县曾并入过盐官县(今浙江省海宁市),故这里称刘世教为盐官刘氏。

2绍,延续、继承。《说文》:“绍,继也。”《书盘庚》:“绍复先王之大业。”《国语晋语》:“使寡君之绍续昆裔。”  雕龙,雕镂龙文,比喻善于修饰文辞或刻意雕琢文字。语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衍之术迂大而辩, 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炙过髡。’”裴集解引刘向《别录》驺奭修衍之文,饰若雕龙文,故曰‘雕龙’。”南朝梁江淹《别赋》“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    庆,福泽。《国语·周语》:“有庆未尝不怡。”注:“福也。”

3孝廉,明清两代对举人的称呼。  少彝,即刘世教,字少彝。

4供奉、工部,分别指李白和杜甫。李白曾任翰林供奉,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

5黜,去除、取掉。

6笔,这里是修改、改正的意思。

7削,删削。

8校雠,亦作校仇。一人独校为校,二人对校为雠。谓考订书籍,纠正讹误。 汉刘向《〈管子〉序》:“所校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唐韩愈《送郑十校理序》:“秘书,御府也,天子犹以为外且远,不得朝夕视,始更聚书集贤殿,别置校官,曰学士,曰校理。”《宋史·职官志四》:“三年十二月,礼部,本省长贰定校之课,月终具奏。  yì(左“言”右“壹”)dì(左“言”右“”),审谛、审视、审查、审核。

9杨诚斋,即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宋代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各,称为“中兴四大家”。  神,神人、仙人。

10列子,战国时郑人列御寇,古有列子能御风之说,道教典籍《列子》传为列御寇所著。  列子御风,《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无待,无所凭恃。庄子说“列子御风”是“有待”,这里说是“无待”,系作者的理解不同,作者就“”与下文的“乘桂舟”、“驾玉车”对待来看,则认为“”是“无待”了。

11圣,圣人。  灵均,屈原的字。  桂舟,用桂木造的船,一般用作对舟船的美称。《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王逸注:“犹乘桂木之船,沛然而行。”北周庾信《奉和池初成清晨临泛》:“时看清雀舫,遥逐桂舟唐杨炯《青苔赋》:“桂舟横兮兰触,浦溆邅回兮心断续。  驾玉车,以玉为饰的车,也指仙人乘坐之车。《文选扬雄〈甘泉赋〉》:“敦万骑于中营兮,方玉车之千乘。”李善注:“玉车,以玉饰车也。”唐顾况《朝上清歌》:“君着玉衣,升玉车些;欲降琼宫,玉女家些。”

12允,允当

13州,即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州山人,江苏太仓(今江苏太仓市)人,文学家、史学家。著述颇丰,有《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州山人续稿》二百零七卷、《艺苑卮言》十二卷及《山堂别集》一百卷等。

14参见前文刘鉴《合刻李杜分体全集序》。

15参见明刘世教《合刻李杜分体全集序》及该文注91011121314

16《学记》,《礼记》的篇目。

17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有夏禹、商汤、周武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三种说法。又说是指周之太王、王季、文王。《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范宁注:“三王,谓夏、殷、周 也。 夏后有钧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盟津之会。”《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岐注:“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是也。”《尸子》卷下:“汤汤丘,文王幽于,武王于王门,越王役于会稽,秦穆公败于崤塞,齐桓公遇贼,晋文公出走,故三王资于辱,而五霸得于困也。”  《国语·周语下》:“以太蔟之下宫,布令于商,昭显文德,底之多罪,故谓之宣,所以宣三王之德也。”韦昭注:“三王,太王、王季、文王也。”  

18原,源头,指上文的河。

19委,水的下流、水的积聚之处,指上文的海。

20《礼记集说》注曰:“河为海之原,海乃河之委,承上文志于本而言。水之为物,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也。君子之于学,不成章不达,故先务本。”

21唐孟《本事诗》:“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  束于,约束于。  俳优,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荀子·正论》:“今俳优、侏儒、狎徒,詈侮而不者,是岂知见侮之为不辱者!唐李复言《续幽怪录·辛公平上仙》:“殿上歌舞方欢,俳优赞咏,灯烛荧煌,丝竹并作。”

22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六:“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23骎骎,马疾速奔驰貌。晋陆机《挽歌》之一:“翼翼飞轻轩,骎骎策素宋梅尧臣《送景纯使北》诗:驿骎骎汉节,边风惨惨听胡笳。

24名下士,享有盛名之士。唐韩《送郑员外》:“孺子亦知名下士,乐人争唱卷中诗。”《明史·隐逸传·陈继儒》:“王世贞亦雅重继儒,三吴名下士争欲得为师友。”

乾隆戊戌二月知平武县李右白匾跋

·李右白

先生蜀人也。余籍中山1,路遥五千,世隔六代2,同其姓,袭其名,窃其字3。今膺简命出宰龙州4,又得莅其土,览其胜,登其堂,亲炙其祠貌5,讵非前定之数耶?6。瞻拜之余,为之低徊流连不忍去。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爰疏小引7,恭篆匾联8,以志一时积慕相感之情9

【题解】

选自同清治版《彰明县志·艺文上》。作者李右白,清中山(今河北定县)人,作此匾跋时任平武县知县,生平事迹不详。

这是作者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题赠太白祠匾额的跋语,匾额和楹联旧志未记载,也未流传下来,仅此跋语存。短短百来字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由衷的景仰崇敬之情。

【注释】

1中山,古中山国地,即今河北定县。

2六代,自唐至清,其间历五代、宋、元、明,共计六代。

3作者姓李名右白,与李白(字太白)姓同,名又共一“白”字,故称“同其姓,袭其名,窃其字。”

4膺,接受、担当。《后汉书》:“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

简命,简任、选派任命。元柯丹丘《荆钗记·堂试》:“简命分专邦甸,报国存心文献。”明李东阳《送顾天锡员外审刑山西》:“谋内朝佐,简命诸曹臣。   龙州,即龙安府,古称龙州。清代龙安府辖江油、彰明(江油、彰明为今之四川省江油市)、平武(今四川省平武县)、石泉(今四川省北川县)四县,州治在平武,清末虽未正式迁徙,州官实际上驻江油(今江油市武都镇)。

 5亲炙,谓亲自受到熏习、熏陶。《孟子·尽心下》:“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朱熹集注:“亲近而熏炙之也。”宋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闻其烈,足以感人,况拜其祠而亲炙之者

6讵,岂、难道。《世说新语·任诞》:“谢公云:‘罗友讵减魏阳元?’”

7爰,乃、就、于是。  疏,陈述。  引,序跋一类的引导性的文字。

8恭篆,恭敬地用篆体书写。  匾联,匾额和楹联。

9志,记载、记录。《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列子》:“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